寓言“冉氏烹狗”注释、翻译和解说
—— 崔东壁遗书
【意译】
我们县里有一户姓冉的人家,他家养育一条狗十分凶猛,每每遇见行人,就扑上去搏击乱咬,行人往往被它咬伤。行人受伤以后,主人就亲自登门道歉,并拿出钱来为受伤者医治,像这种情况发生过好多次了。这位姓冉的为了这件事十分忧虑苦恼,然而又因为它凶猛,不忍心杀掉这只狗,所以就留下了它。……过了数天, 冉家的邻居到了我这里, 我问起冉家的狗, 他说:“把它烹煮掉了。”我十分惊讶连忙问那缘故,他说:“前些天姓冉的家里来了窃盗,主人发觉后,急忙喊两个儿子起来,拿起武器,共同驱赶,盗贼受惊慌忙逃跑了,主人对来了盗贼这只狗却不叫唤感到很奇怪,连连吆喝它,没有反响,四处寻找它也没有找到它的影子。主人将要上床睡觉的时候,听得床铺下面好像有轻微的呼吸声音,主人手持蜡烛照到床下,原来是这条狗在那里。只见它卷屈着身子趴伏在地上,一动也不动,低着脑袋闭着双眼,似乎唯恐被人听到它的呼吸声音一样。主人气愤地说:‘好啊!我以往宽容它不把它杀掉因为考虑到有朝一日匆忙仓促之间可以派它用场的,谁知它搏击走路人很勇猛,但是看见盗贼却反而胆怯呢?’由于这个原因,就杀了它并烧吃了。”
【解说】
冉氏对自己养的凶狗没有真正了解,以致凶狗的本领只是在外乱咬,连起码的看家勇气都没有。说明一个人对客观事物缺乏真知灼见,在是非莫辨的情形下,最容易受蒙骗上当。冉氏开始真够糊涂的,每当豢养之犬伤害人后,他总是“躬诣谢罪,出财救疗”,姑息纵容狂犬一而再再而三的错误,往往“隐忍而不杀之”。其目的为了“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当它发现狗的真相后,总算能及时刹车,消除隐患。故事中的狗是只会咬人不能防盗的无赖形象,作者借以抨击那种“勇于私战怯于公战”的人。它为了掩盖自己的怯弱,巧于伪装,居然躲在主人床下,“卷屈蹲伏,不敢少转侧”,主人进房后,它“垂头闭目”,屏住呼吸,唯恐被主人听见,然而假的毕竟是假的,伪装不可能永远掩盖事实,最后还是未能逃脱被主人宰杀烹烧的下场。故事告诉人们,尽管人的认识有时难免有错误,但决不能因此改变客观事物的原有性质,随着时间的进展,人们在实践中会根据客观事实纠正原来的错误认识,冉氏养狗、纵狗、杀狗同出此理。兵在战场上奋力对付的应是敌人,狗在主人家对付的应是窃贼,对敌人仁慈就是对朋友残忍,如果说冉氏之狗当初扑咬行人得罪了许多冉氏乡邻的话,那么当它见窃贼进门却垂头闭目视而不见,完全出卖了主人,这种狗不杀更待何时!
【相关名言】
看到一种罪行而不设法制止它,就无异于亲自犯了两种罪行。
——古巴 何塞·马蒂
-
【4890】战略克制:新型中美关系的构建(赵明昊著,人民出版社,33万字,2016年12月第1版,58元)△绪论:中美两国会走向战略对抗吗;6章:
-
《新约·路加福音》第16章 耶稣对门徒们说: 有一个财主,穿着紫色袍和细麻布衣服,天天奢华宴乐。又有一个讨饭的,名叫拉撒路,浑身生疮,被人放在财主门口,想要得到财主桌子上掉下来的零碎充饥。不久,那讨饭
-
清·袁枚 2 五台山某禅师收一沙弥 3 ,年甫三岁 4 。五台山最高,师徒在山顶修行,从不一下山。后十余年,禅师同弟子下山,沙弥见牛马鸡犬皆不识也。师因指而告之曰:“此牛也,可以耕田;此马也,可以骑;
-
题解 本文节选自《韩非子·难一》。原文分九段,辩驳九个问题。这是节选的是第二段。文章通过对舜“以德化民”的分析,运用形式逻辑的方法,揭露了儒家关于尧舜传说的矛盾,指出所谓德政主张的迂阔难行;进而宣传其
-
占雨又得雪,龟宁欺我哉。似知吾辈喜,故及醉中来。童子愁冰砚,佳人苦胶杯。那堪李常侍,入蔡夜衔枚。
-
周密《西塍废圃》 吟蛩鸣蜩引兴长,玉簪花落野塘香。 ② 园翁莫把秋荷折,留与游鱼盖夕阳。 【注释】 ①塍:田
-
秦观 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 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春日》这个题目,可写的事甚多。此诗所咏是春日雨后初晴华屋幽院的一角。 “一夕轻雷落万丝”是喜雨之词,“万丝”,形容密而细的雨
-
百年怀土望,千里倦游情。高低寻戍道,远近听泉声。漳叶才分色,山花不辨名。羁心何处尽,风急暮猿清。
-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出处】唐孟浩然《 秋登兰山寄张五 》。 【意思1】什么时候能够载酒来共饮,于重阳佳节 对酌同醉。每当佳节倍思亲,这是诗人在九九重阳节登高望远时寄给友 人张五的诗句,
-
《先秦散文·晏子春秋·景公梦二丈夫(谏上·二二)》原文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