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方孝孺·深虑论》鉴赏
古文观止·方孝孺·深虑论
虑天下者,常图其所难,而忽其所易。备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然而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岂其虑之未周与?盖虑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
当秦之世,而灭诸侯,一天下,而其心以为周之亡在乎诸侯之强耳,变封建而为郡县①。方以为兵革可不复用,天子之位可以世守,而不知汉帝起陇亩之中②,而卒亡秦之社稷。汉惩秦之孤立,于是大建庶孽而为诸侯,以为同姓之亲,可以相继而无变,而七国萌篡弑之谋③。武、宣以后,稍剖析之而分其势,以为无事矣,而王莽卒移汉祚④。光武之惩哀、平⑤,魏之惩汉,晋之惩魏,各惩其所由亡而为之备,而其亡也,盖出于所备之外。唐太宗闻武氏之杀其子孙,求人于疑似之际而除之,而武氏日侍其左右而不悟⑥。宋太祖见五代方镇之足以制其君⑦,尽释其兵权,使力弱而易制,而不知子孙卒困于敌国。此其人皆有出人之智,盖世之才,其于治乱存亡之几,思之详而备之审矣。虑切于此而祸兴于彼,终至乱亡者何哉? 盖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良医之子,多死于病。良巫之子,多死于鬼。岂工于活人而拙于谋子也哉?乃工于谋人而拙于谋天也。
古之圣人知天下后世之变,非智虑之所能周,非法术之所能制,不敢肆其私谋诡计,而唯积至诚,用大德以结乎天心,使天眷其德,若慈母之保赤子而不忍释。故其子孙,虽有至愚不肖者足以亡国,而天卒不忍遽亡之,此虑之远者也。夫苟不能自结于天,而欲以区区之智笼络当世之务,而必后世之无危亡,此理之所必无者,而岂天道哉!
【注释】 ①封建: 即封邦建国制,它源于周朝分封疆土,建立诸侯国的制度。郡县:即郡县制,秦朝建立的郡县两级的中央集权制度。②汉帝: 指汉高祖刘邦,公元前206年到公元前195年在位。③庶孽: 妾媵所生的子女,文中泛指亲属。七国: 指汉景帝时分封的吴、楚、赵、胶东、胶西、济南、淄川等七个诸侯国。④武: 即汉武帝刘彻,公元前141年至公元前87年在位。宣: 即汉宣帝刘询,公元前74年至公元前49年在位。王莽: 于西汉八年篡夺西汉政权称帝,改国号为 “新”,于公元23年被绿林、赤眉农民军所杀。⑤光武: 即东汉光武帝刘秀,于公元25年至57年在位。哀: 即汉哀帝刘欣,公元前6年至公元前1年在位。平: 即汉平帝刘衎,公元元年至5年在位。⑥武氏: 即武则天,名曌(zhao),唐高宗皇后。公元690年废睿宗,称神圣皇帝,改国号为周。相传,贞观二十二年,有传言称“女主武王代有天下”,唐太宗欲杀可疑者,后由于太史令李淳风劝谏而作罢。⑦宋太祖: 即赵匡胤,北宋的开国皇帝,于公元960年至976年在位。五代: 指唐朝衰落后兴起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等五个政权。
【译文】 考虑天下大事的人,常常谋求解决那些困难的问题,而忽略了那些容易解决的问题,防范那些可怕的事情却疏忽了那些没有引起可疑的事情。然而灾祸常常发生在所忽略的事情上,变乱也常常萌生在不值得怀疑的事情上。莫非是他们考虑事情不周全吗?原因在于人们在考虑问题时所能想到的,都是人世间本应如此的事情,而超出了人们智力所及的范围,那就是天道了。
当年秦始皇消灭诸侯、统一天下之时,他心里想周朝灭亡的原因就在于诸侯的强大,于是变封建制改成了郡县制。正当他以为世上从此不用进行战争,皇帝之位可以代代相传的时候,却未曾料到汉高祖在田野间兴起势力,而最终推翻了秦朝政权。汉朝吸取了秦朝皇帝孤立无援的教训,就封子弟为诸侯王,以为同姓的血缘关系可以使汉家天下代代相传而不会发生变乱,最终却萌生了七国诸侯篡权弑君的阴谋。汉武帝、汉宣帝之后,逐渐分割诸侯封地,而削弱其势力,以为从此可以相安无事了,岂料王莽终于篡夺了汉家天下。光武帝对西汉哀帝、平帝,曹魏对东汉,晋朝对曹魏,都从前代的失败中吸取教训从而制定了防范措施。但是,他们后来的灭亡都是出乎他们所防范的事情之外。唐太宗听说将来有武姓的人来杀害他的子孙,就搜捕并杀掉有嫌疑的人,然而武则天在他的身边却没有觉察到。宋太祖见到五代时藩镇的势力强大到足以挟制他们的君王,就在建立宋朝后解除了武将的兵权,削弱他们的力量以便于控制,却没有想到他的子孙最终受困于敌国。上述这些人都有超人的智慧和盖世的才能,他们对于治乱存亡的先机都考虑得非常的周全,防备得也十分的审慎。他们在这一方面谋划周详,祸患却萌生在另一方面,最终导致动乱与灭亡。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那就是智慧可以用来谋划人事,却不能用来谋划天意。高明的医生的子女,多死于疾病,高明的巫师的子女大多死于鬼祟,难道他们善于救活别人却不善于救活自己的子女吗? 原因也在于他们精于谋划人事却不能谋划天意。
古代的圣人,懂得天下后世的变化不是人的聪明才智所能考虑周全的,也不是任何巧妙方法所能控制得了的,因此不敢任意施展他们的谋略智慧,而是积累最大的诚意,用最高的道德来迎合天意,使上天就像慈母抚育婴儿那样来眷顾他们的美德,而不会舍弃他们。因此,即使他们子孙中有足以使国家灭亡的愚蠢和不肖,然而上天却不忍心让它立即覆亡。这才是深谋远虑的人。如果不能迎合天意,却一心想用小聪明去经营当世的事务,而让子孙无衰亡的危险,这在道理上是说不通的,难道还会符合天道吗!
【鉴赏】 本文是方孝孺所作的著名史论深虑论十篇中的第一篇。开篇即以“虑天下者,常图其所难,而忽其所易。备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揭出深虑论之主旨。然后以各朝灭亡的教训为证,推出 “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 的论点,并进一步以 “良医之子,多死于病。良巫之子,多死于鬼” 之喻来说明其道理。从人事出发,最终归之为天道,似乎陷入天命论,然作者提出“唯积至诚,用大德以结乎天心,使天眷其德”,实以仁政德治替为政者深虑,似又不可与天命论一概而论。
-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 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 肉虽多,不使胜食气。 唯酒无量,不及乱。 沽酒市脯不食。 不撤姜食,
名言: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 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 肉虽多,不使胜食气。 唯酒无量,不及乱。 沽酒市脯不食。 不
-
典源出处 《韩非子五蠹》: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lei) 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释义用法 宋国有个耕田
-
儿生, 号啼之声鸿朗高畅者寿, 嘶喝湿下者夭, 何则? 禀寿夭之命, 以气多少为主性也。妇人疏字者子活, 数乳者子死, 何则? 疏而气渥, 子坚强; 数而气薄, 子软弱, 怀子而前已产子死, 则谓所怀
名言: 儿生, 号啼之声鸿朗高畅者寿, 嘶喝湿下者夭, 何则? 禀寿夭之命, 以气多少为主性也。妇人疏字者子活, 数乳者子死, 何则? 疏而气渥, 子坚强; 数而气薄, 子软弱, 怀子而前已产子死,
-
御水初销冻,宫花尚怯寒。千峰横紫翠,双阙凭阑干。玉漏轻风顺,金茎淡日残。王乔在何处,清汉正骖鸾。
-
虽属景物记,然超然台上说超然,又不啻是作者自写胸襟之作。文章大旨乃是反映作者超然物外、无往而不乐的人生态度。
-
古文观止·战国策·司马错论伐蜀 司马错与张仪
-
(汉)乐府诗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 鱼戏莲叶北。 注释 江南:指江苏、浙江和安徽南部一带。 何:多么,何等。 田田:莲叶茂盛的样子。 戏:嬉戏,
-
[明]王阳明 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 若人有眼大如天,当见山高月更阔。 这是王阳明小时候写的一首诗,小小年纪不仅能察物象而且能究物理,确是难得。 “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近处有山
-
名言: 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注释: 在意: 在于表达意思。 句意: 说话的目的在于表达意思, 达到了表达意思的目的就不必说话了。 出处: 《庄子·外物》
-
楠树色冥冥,江边一盖青。近根开药圃,接叶制茅亭。落景阴犹合,微风韵可听。寻常绝醉困,卧此片时醒。 作品赏析从旧次在上元二年。《尔雅》:梅柟。注:似杏实酸,俗作楠。鹤曰:公有《柟树为风雨所拔歌》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