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诗词名句 > 古诗名句

《古文观止·苏轼·石钟山记》鉴赏

作者:song来源:互联网更新时间: 阅读:0

 《古文观止·苏轼·石钟山记》鉴赏

古文观止·苏轼·石钟山记

水经云: “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 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枹止响腾,馀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然,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欬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 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11)。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12),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 “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13)。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 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14),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注释】 ①水经: 书名,共三卷。它是我国第一部以水道为纲的地理书籍。这部书提纲挈领地记载了我国137条河流的分布情况。其作者,或是汉代桑钦,或是晋代郭璞,或是三国时某人所作。彭蠡(li): 即今江西省鄱阳湖。彭蠡之口,鄱阳湖水北流至江西湖口县旁注入长江,湖口县即以此得名,亦即彭蠡之口。石钟山: 位于鄱阳湖与长江的交汇处。峭壁悬崖临水耸立,崖下洞穴遍布,因水石相击,发出如钟之声,故名石钟山。石钟山分上石钟山和下石钟山,两山相距数百米,以下石钟山中名气最大。②郦 (li)元:郦道元,字善长,范阳涿鹿 (今河北涿县)人。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好学博览,遍访北方,留心观察水道等地理现象,其水经注一书,文笔深峭,描写生动,为有文学价值之地理巨著。③磬(qing): 古代一种打击乐器,形状像曲尺,用玉或石制成。④李渤:字浚之,唐代洛阳 (今河南洛阳市) 人。曾做过江洲 (今江西九江) 刺史,寻访过石钟山,并撰写辨石钟山记。函胡: 厚重而模糊。清越: 清亮而高扬。枹 (fu): 鼓槌。⑤铿 (keng)然: 声音响亮有力。⑥元丰: 宋神宗赵顼年号。齐安: 当时的黄州,今湖北黄冈县。临汝: 当时的汝州,今河南临汝县。迈: 苏迈,苏轼的大儿子,字伯达。饶: 当时的饶州,今江西鄱阳县。德兴: 今江西德兴县。尉: 县尉,县的副长官。湖口: 今江西湖口县。⑦硿硿 (kongkong): 石块撞击的声音。⑧鹘 (hu): 又名隼,是一种凶猛的鸟。磔磔 (zhezhe): 形容凶猛鸟类的鸣声。⑨鹳 (guan): 一种与鹤相似的鸟,也像鹭,顶部不红,颈与咀很长。⑩噌吰 (chenghong): 形容钟鼓宏亮的声音。(11)涵澹(handan): 水动荡的样子。(12)两山: 石钟山为南北两座山,南面叫上石钟山,北面叫下石钟山。窍 (qiao):窟窿。窾 (kuan)坎: 击物的声音。镗鞳 (tangta): 敲钟击鼓的声音。(13)周景王: 姓姬名贵,东周时代的王,景是他死后的谥号。无射: 钟名。此钟铸成于周景王二十四年 (前521)。左传·昭公二十一年载: “天王将铸无射。” 魏庄子: 名绛,春秋时代晋国大夫,死后号谥庄。左传·鲁襄公十一年载: 郑人以歌钟和其它乐器献给晋侯,晋侯分一半赐给大夫魏绛。歌钟: 钟名,古代的一种乐器。(14)陋者: 知识浅薄的人。此处指李渤。斧斤: 斧头。刃纵的叫斧,刃横的叫斤。

【译文】 水经说: “鄱阳湖的出口,有石钟山。” 郦道元认为下面靠近深潭,微风吹起波浪,水和石头相互撞击,发出的声音如像大钟。这个说法,人们时常怀疑它。现在把钟和磬两种打击乐器放到水中,纵然有大风大浪也不能鸣叫啊,何况是石头呢? 到了唐朝的李渤,才开始寻访它过去留下的踪迹。在潭上找到一对岩石,敲打岩石细听它的声音,南面的一块声音厚重而模糊,北面的一块声音清亮而高扬,鼓槌停止了,音响还腾跃,和谐悦耳的余音才慢慢地消失。他自己认为得到石钟山命名的缘故了。然而这种说法,我更加怀疑它。岩石的铿锵的声响,到处都是这样,可是这座山惟独用 “钟” 来命名,是什么缘故呢?

元丰七年六月初九日,我从齐安乘船到临汝去。长子苏迈将要赴饶州府的德兴县任县尉,我就送他到了湖口,因此能够有机会去看看所说的石钟山了。寺庙的和尚叫一个小和尚拿着斧头,在乱石中间选择其中一两块敲打,石头发出硿硿的声音,我本来觉得可笑,并不相信。到了夜里,月光明亮,我独自和苏迈乘了小船,到悬崖峭壁的下面。只见大石头倾侧地站立着,有一千多尺高,像凶猛的野兽和奇异的鬼,阴森森的好像要抓人。在山上栖息的鹘鸟,听见人的声音也惊吓得飞了起来,在云霄中磔磔地鸣叫。又有声音像老人在山谷中一边咳嗽一边发笑一样,有人说: 这是鹳鹤啊! 我心里正有些惊恐,想要返回,可是有大的声音从水面上发出来,噌噌地响着,好像敲钟击鼓,声音连续不断。船夫大惊。我慢慢地考察这种声音,原来山下都是些石头窟窿和裂缝,不知道它们的浅深,微小的波浪冲入进去,波浪互相撞击,发出响声,就造成这种声音。小船回转到两座山的中间,刚要进入港口,有一块大石,挡立在流水中间,上面可以坐一百来人,当中是空的,并且有许多窟窿,同风浪互相吞吐,发出击物和敲钟打鼓的声音,这些声音跟刚才听到的钟鼓宏亮的声音互相应和着,好像演奏音乐那样。于是,我笑着对苏迈说: “你知道吗?钟鼓宏亮的声音,正像周景王的无射钟啊! 击物和敲钟打鼓的声音,正像魏庄子的歌钟啊! 古代的人不欺骗我们啊!”

事情如果不是亲眼所见,亲耳听到,就凭主观猜测来断定它的有或者没有,可以吗? 郦道元看到和听到的,大概和我相同,但是他说得不详细; 士大夫始终不肯在夜晚把小船停泊在悬崖峭壁的下面,所以没有人能够知道石钟的真相,渔夫、船夫虽然知道这种情况,但是不能说清楚,这就是世上没有流传下石钟山得名的缘故啊! 可是那些知识浅薄的人,于是拿着斧头去敲敲打打来寻找石钟山得名的缘故,自以为得到了石钟山得名的真实情况。我所以记下这件事情,是因为叹惜郦道元的简略,又耻笑李渤的浅陋啊!

【鉴赏】 这篇文章通过记叙“石钟山”得名缘由的探究过程,说明要了解事物真相,必须要亲自进行实地调查,切不可轻信传说和主观臆断。全文有三个自然段: 第一段,叙说郦道元、李渤对石钟山命名的解说以及作者对其解说的质疑; 第二段,叙说作者和他的大儿子苏迈乘船夜游,亲自实地考察石钟山命名的情景; 第三段,对前人那种单凭主观想象、自以为是的思维方式进行评述,指出实地考察,寻根究底的重要性。

这篇文章突出的写作特色是记叙、议论和写景相结合。第一段,对郦道元、李渤两种不同的说法和根据提出质疑,并含有说理论断,暗示了作者的看法;第二段,把理性分析与形象描绘完全融合起来,说明水石相击、振荡作声的道理。在描述实地考察见到的情况时,又写得生动形象,绘声绘色,使写景和说理巧妙地结合一体; 第三段,在前文记叙的基础上,直接议论,一针见血地指出,“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慨叹郦道元的简略,耻笑李渤的浅陋。这三大自然段是议从记发,记从议起,融情入景,景中生情,前呼后应,承转有致,结构严谨,笔意轻灵,文情酣畅,既有感染力,又富有说服力。尤其是在描写怪石、禽叫、涛音、石声时,都惟妙惟肖,使人如身临其境。

猜你喜欢
  • 羔羊 [英国]布莱克

    小羔羊谁创造了你 你可知谁创造了你 给你生命,哺育着你 在溪流旁,在青草地; 给你穿上好看的衣裳, 最软的衣裳毛茸茸多漂亮; 给你这样温柔的声音, 让所有的山谷都开心; 小羔羊谁创造了你 你可知谁创造

  • 10月25日 中国工农红军第25军正式成立

    10月25日 中国工农红军第25军正式成立 : 根据中共鄂豫皖中央分局和军委会的决定, 中国工农红军第25军在皖西六安麻埠正式成立,军长旷继勋,政治委员王平章。红4方面军建立后,原红4方面军建制。辖第

  • 南朝范云《别诗》古诗鉴赏

    清人沈德潜在《古诗源》中称赞它是“自然得之,故佳。后人学步,便觉有意”。范云的诗,具有“轻便宛转,如流风回雪”(钟嵘《诗品》)的特色,此诗即可见其一斑。

  • 刘禹锡《有感》全诗赏析

    死且不自觉,其馀安可论。昨宵凤池客,今日雀罗门。骑吏尘未息,铭旌风已翻。平生红粉爱,惟解哭黄昏。

  • 不丹人的婚俗

    不丹人实行同族结婚制度。大都是一夫一妻,也有一夫多妻的,但男子再娶必须取得第一个妻子的同意。不丹也曾流行过一妻多夫制,但现在并不鼓励这种婚姻。通常是妻子到丈夫家里去居

  • 人月圆·春日湖上·张可久

    人月圆·春日湖上 张可久 小楼还被青山碍,隔断楚天遥。 昨宵入梦,那人如玉,何处吹箫? 门前朝暮,无情秋月,有信春潮。 看看憔悴,飞花心事,残柳眉梢。 张

  • 韩愈《游城南十六首·楸树二首》全诗赏析

    几岁生成为大树,一朝缠绕困长藤。谁人与脱青罗帔,看吐高花万万层。幸自枝条能树立,可烦萝蔓作交加。傍人不解寻根本,却道新花胜旧花。

  • 明清小说之《十二楼·闻过楼》内容解读与赏析

    《闻过楼》是李渔小说中题材最为别致有趣,描写也最为幽默生动的一篇。它所反映的封建时代知识分子的思想性格、生活作风和感情心态,也有真切之处,但总体却是不近人情的虚构,是生活中不可能发生的事。李渔不过是想

  • 苏轼《和欧阳少师寄赵少师次韵》全诗鉴赏

    朱门有遗啄,千里来燕雀。公家冷如冰,百呼无一诺。平生亲友半迁逝,公虽不怪旁人愕。世事如今腊酒浓,交情自古春云保二公凛凛和非同,畴昔心亲岂貌従。白头相映松间鹤,清句更酬雪里鸿。何日扬雄一廛足,却追范蠡

  • 苏轼《贺陈述古弟章生子》全诗鉴赏

    郁葱佳气夜充闾,始见徐卿第二雏。甚欲去为汤饼客,惟愁错写弄AA14书。参军新妇贤相敌,阿大中郎喜有馀。我亦従来识英物,试教啼看定何如。

相关栏目:
  • 古诗名句
  • 情诗名句
  • 咏花名句
  • 名言警句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文化杂谈 | 经典文摘 | 情诗名句 | 古诗名句 | 标签聚合

    本站资源均收集整理于互联网,其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您权利的资源,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及时撤销相应资源,邮箱1687462752@qq.com

    Copyright © 2012-2022 开心文学网 版权所有 皖ICP备202200797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