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邹忌讽齐王纳谏》鉴赏
古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1)。朝服衣冠(2),窥镜(3),谓其妻曰: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4)?”其妻曰: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 “吾孰与徐公美? ”妾曰: “徐公何能及君也! ”旦日(5),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6),自以为不如; 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7); 妾之美我者,畏我也;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8),曰: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9)。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10)。今齐地方千里(11),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12)!”
王曰: “善。”乃下令: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13),受上赏; 上书谏寡人者(14),受中赏; 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15),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16); 期年之后(17),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18)。此所谓战胜于朝廷(19)。
〔注释) (1)邹忌: 齐国人,善鼓琴。曾为齐相,封成侯。修: 长,这里指身高。八尺有余: 古代的尺比现代的短,所以人的身长能有八尺多。形貌昳(yi)丽: 容貌很漂亮。昳丽:光艳。(2)朝(zhao): 早晨。(3)窥:看。窥镜: 照镜子。(4)孰: 谁。(5)旦日: 明日。(6)孰视: 仔细看。孰: 同“熟”。(7)美: 动词,称美,赞美。私: 偏爱。(8)威王: 齐威王,名因齐。(9)诚: 确实。(10)以美于徐公: 以为我比徐公美。以:以为。“以” 下省去宾语“我”。(11)方: 方圆。(12)蔽:(受)蒙蔽。(13)面刺: 当面指责。(14)谏: 规劝。(15)谤讥于市朝:在公共场所议论(君王的缺点)。闻寡人之耳: 闻于寡人之耳。(16)间(jian)进:偶然进谏。间:间或,偶然。(17)期 (ji) 年,满一年。(18)朝于齐:到齐国去进见齐王。(19)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这就是所说的在朝廷上战胜(敌人)。
〔鉴赏〕邹忌讽齐王纳谏,情节生动,语言精练,细致地刻画了一个精细、聪明的谋臣形象,充满幽默气氛,通过艺术形象,给人以深刻的思想启示。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先从客观上肯定邹忌的美,两句话把他的身材面貌具体描绘出来,作为邹忌自我欣赏的物质基础。“朝服衣冠,窥镜”,转入人物本身行动的描写,展示人物内心活动。邹忌既很漂亮,再穿戴起华贵的礼服,自己觉得必然更美了,不由得要照照镜子来自我欣赏,活画出他自满的神情。可是,他联想到以美闻名的徐公,不免又发生了一种恐不及徐公美的轻微的惶惑,忍不住向他妻子问道: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通过这些细节,揭示出邹忌在刹那间复杂的内心活动。他妻子回答说: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这口吻,充分流露出妻子对丈夫衷心的爱恋之情。邹忌原很美,加上妻子对他的爱恋,在她眼中,当然没有人赶得上邹忌的。在这里插入“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的叙述,是非常必要的,明确了徐公是齐国著名的美男子,邹忌怕比不上他的怀疑,才有现实根据,因此他对妻子的回答才有理由感到十分可靠。可是邹忌有自知之明,也有判断能力,为了弄明真象,他再问妾: “吾孰与徐公美? ”妾的回答,同样是肯定的,但是少了“君美甚”一句,肯定的程度就有所不同。不象妻那样热情的称赞,只是为了逢迎邹忌的欢心而已。邹忌一方面希望妻妾的回答是可信的,另一方面还在怀疑。第二天又问客: “吾与徐公孰美? ”客的回答仍然是肯定的,“徐公不若君之美也。”不过语气较妻、妾都轻微些。三问三答,同样的内容,各有适合人物身分的不同语调,情态逼真。妻、妾、客虽然异口同声肯定邹忌比徐公美,但是重视客观事实的邹忌,看到了徐公,就仔细观察他的容貌,再悄悄地照了镜子作比较,感到自己比他差远了。这就不能不使他想起妻、妾、客为什么要那样回答。这正表现了邹忌的观察精细,头脑清醒,不受蒙蔽,重视客观现实。经过思索,毕竟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他从共同的阿谀中找出不同的原因。这个不同正是为人与人的不同关系所决定的: 妻由于爱,而有所偏私; 妾由于畏,而不敢直说; 客由于有所求,而要讨他的欢心。这一推断,入情入理。邹忌的明智、精细的性格特征,至此已表现得十分突出。生活体验给予他极大的启示,他抓住这个生活现实问题,把它推广到治国者的身上去,作为规劝齐王的论据。这可以推测到他想规劝齐王纳谏是早已存在的念头,不过,在没有很好的方式取得进谏效果时,他不敢冒险行动,因为在君主统治时代,臣子向国君提意见,万一触怒国君,大则杀身,小则受辱,邹忌自然不敢轻率。他在问妻、妾、客的过程中,逐步得到启示,更加有意地要弄清这些现象的实际内容。最后的结论,使他领悟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复杂,是使人容易受到客观现象的蒙蔽的原因,这个生动的事例,恰好是作为规劝齐王的有力论据,因此紧接着就去谒见齐王。这些描写,以人物的行动和对话,显示了一个聪明、精细、善于推理的谋臣形象,从而进一层展开进谏的情节。“于是”将上下文紧密地联系起来,表明邹忌就是用这个切身体会去进谏。他对威王的说辞分两层: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皆以美于徐公。”先述说自己的生活体验。所述事实,经过概括和提炼,既具体,又幽默。“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句,补充说明了他对妻、妾、客的发问,是有意识的举动。在这里明确提出,才能显示他说辞的目的,才便于推论到下面的事实。他所陈述的生活体验,先给了齐王一个清晰的印象。然后再拿齐王所处的生活环境和自己的经历一比较,齐王受蔽的严重,已是无可辩驳的了。现身说法,比喻贴切,语言幽默,论据确凿,全从现实生活来启发齐王自觉,使齐王一听即能领悟到邹忌的话确实有道理,有接受的必要。齐王受邹忌说辞的启发,感到自己受蔽的严重,立即用悬赏的办法,广泛征求臣民的意见。“令初下” 时,形容“群臣进谏”的拥挤,只用“门庭若市” 四个字,就给了读者一个具体的场面。说明“数月之后” 进谏者逐渐稀少,就用“时时而间进” 来表示。“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概括表明: 齐王在纳谏过程中,努力整顿和改革政治的实现。而“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又以客观现象显示出纳谏的巨大效果。最末的“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乃是作者对这一事件作出的一定评价。
本篇语言精练,表现人物与人物的关系尤为细致、生动。邹忌和妻、妾、客的问答,同样内容,不同的表现,每句只是一二字的增减或变化,恰当地表明了人物彼此间亲疏远近的关系。邹忌向威王陈述自己的经历时,内容也和第一段末尾一样,但文字却有变化,用“皆以美于徐公”一句代替了三个“美我者”。如果在这里照上文重复一遍,文章的艺术性,就将大大削弱,使人感到枯燥无味; 过于概括,又将因不具体而降低说服力,作者却用不同的句式,恰如其分地表达了人物的精神面貌。其他如叙述事件的过程,或明写或暗写,全文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从夫妻、宾主、君臣各方面的关系,勾勒出一幅统治集团内部的生活图画。不满五百字的一篇作品,反映了如此深广的社会生活,确是不可多得的杰作。
-
宋·苏轼2闽越人高荔支而下龙眼3,吾为评之:荔支如食蝤蛑大蟹4,斫雪流膏5,一噉可饱6;
-
【名句】慎重 ① 者,始若 ② 终,终必勇;轻发 ③ 者,始若勇,终必怯 ④ 。 【注释】①慎重:谨慎从事。②始若:开头好像。③轻发:轻举妄动。④怯:懦弱。 【释义】做事谨慎的人,从开始就好像结束时一
-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古诗词(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课外古诗词)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古诗词,内容包括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课外古诗词,人民版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是哪10首发题目就可以了,人民版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10首。龟虽寿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
-
乾荷叶·失题 刘秉中 南高峰,北高峰,惨淡烟霞洞。 宋高宗,一场空。 吴山依旧酒旗风,两度江南梦。 刘秉中:1216-1274,字仲晦,邢州(今河北邢台)人。年轻时曾隐居为僧,后被元
-
名言: 得人者, 先得之于己者也; 失人者, 先失之于己者也。 句意: 要想得人心, 必须先对自己赤诚; 之所以失去人心, 因为自己先失去自己的心。 出处: 晋·葛洪《抱朴子·广譬》
-
《不在逆顺,以义为断;不在憎爱,以道为贵.》什么意思,出自哪里,注释,句意,翻译
《不在逆顺,以义为断;不在憎爱,以道为贵。》什么意思,出自哪里,注释,句意,翻译句子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刘梁传》,重道立德类名
-
【原题】:适得滷颇佳遣饷菊坡因记曾作蛤子诗有文身吴太伯缄口鲁铜人之句戏缀前语代简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带草的连续的两句古诗词,内容包括连续两句含草的诗句,连续两句含草的诗句,请你写出带有草字的连续的两句古诗。连续两句都含“草”的诗句:“两(草)犹一心,人心不如(草)。”【原文】白头吟[唐]李白锦水东北流,波荡双鸳鸯。雄巢汉宫树,雌弄秦草芳。宁
-
黄庭坚《清平乐》黄庭坚 黄庭坚 晚 春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
-
雁塞通盐泽,龙堆接醋沟。孤城天北畔,绝域海西头。秋雪春仍下,朝风夜不休。可知年四十,犹自未封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