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白之裘(谏上·二十)”全文、注释、翻译和点评赏析
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 ”
晏子对曰:“天不寒乎?”
公笑。
晏子曰:“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
公曰:“善,寡人闻命矣!”
乃令出裘发粟,以与饥寒者。令所睹于涂者④,无问其乡;所睹于里者,无问其家;循国计数,无言其名。士既事者兼月,疾者兼岁。
孔子闻之曰:“晏子能明其所欲,景公能行其所善也!”
【注释】 ①霁(ji计):雨止雪停称霁。 ②被(pi批):通通“披”,穿。狐白:即狐肷(qian浅),狐狸胸腹部及腋下的毛皮,颜色纯白,制衣轻暖。裘(qiu求),毛皮衣服。 ③侧阶:堂的北阶。 ④睹(du堵):看见。涂:通“途”,道路。
【今译】 齐景公的时候,下雪三天不开晴。景公穿着狐白之裘,坐在高堂的侧阶上。晏子入朝来见,站了好一会儿。
景公道:“真怪呀!下雪三天可是天气不寒冷!”
晏子问道:“天气真的不寒冷吗?”
景公笑而不答。
晏子道:“我听说:‘古代的贤君,自己吃饱了还想到有的人挨饿;自己穿暖了还想到有的人受冻;自己安逸了还想到有的人受累。’今天国君您却没有想到这些。”
景公听罢道:“好!寡人懂得你的指教了。”
于是下令:散发皮裘发放粟米,用来赈济挨饿受冻的人。又下令:凡是在大路上看到的,不问是哪个乡的;凡是在里巷看到的,不问是谁家的;巡行全国计算人数,不必说出名字,都给予赈济。士人已经有职事的发放两个月的赈济,患重病的发给两年的赈济。
孔子听到后赞道:“晏子巧于表明他所想做的好事,齐景公能够实行他认为好的事啊!”
【集评】 明·杨慎评晏子春秋:“一诘(天不寒乎)已令景公肌粟。王风浩荡,见仁言之利甚。”
民初·张之纯诸子菁华:“仁人之言,其利溥哉。”
【总案】 这是一篇寓有教诫意义的故事。晏子是位古道热肠而又善于为国君拾阙补过的贤相。
故事开头先介绍季节和天气的情况,这给事情的发生提供了自然的背景,有助于表现生活的真实性。故事发生在天寒地冻的时节,齐景公对晏子说:“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这是有意向晏子炫耀“狐白之裘”,也是他在饱暖之后得意的卖乖。晏子含有责怪之意的反问,使齐景公无言可答。因此晏子用“古之贤者”恤民、惠民之心来教诫景公。当古代人们还没有力量改变现实生活中的贫富对立、苦乐不均的时候,往往幻想得到来自“仁君”或“贤相”的恩赐和周恤。这是苦难中人们凄然的理想。他们把这种理想寄托在晏子身上。
在晏子故事结尾处,时常缀有孔子或墨子的议论和评赞,这些文字虽不尽属实,但从修辞方面看,有助于增强故事的庄重色彩,并唤起人们对晏子的敬慕与尊重。
-
【3301】历代经济变革得失(吴晓波著,浙江大学出版社,22 3万字 2016年11月第1版,49元)△本书对中国历史上十数次重大经济变化的种种措
-
汉廷荣巧宦,云阁薄边功。可怜骢马使,白首为谁雄? 作品赏析【诗中有话】子昂藉古讽今,虽说汉廷,实指唐廷,影射当时唐朝重用善钻营谋利的小人,却轻视拼命沙场,有实际战功的勇将。乔侍郎就如汉代的骢马使,
-
苏子瞻荀卿论 尝读《孔子世家》,观其言语文章,循循莫不有规矩,不敢放言高论,言必
-
【名句】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语出《易·系辞下》。君子要不断积蓄才智,等待有利时机而行动。器:指才能、才智。时:时机。
-
【题 解】《梦溪笔谈》的这条记载,是有关我国四大发明之一的活字印刷术最早、最详尽的
-
《赠宣城宇文太守兼呈崔侍御》 .[唐].李白. 白若白鹭鲜,清如清唳蝉。 受气有本性,不为外物迁。 饮水箕山上,食雪首阳颠。 回车避朝歌,掩口去盗泉。 岧峣广成子,倜傥鲁仲连。 卓绝二公外,丹心无间然
-
少小家江南,寄迹方外士。偶随白云出,卖药彭城市。雪霜侵鬓发,尘土污冠袂。赖此三尺桐,中有山水意。自従夷夏乱,七丝久已弃。心知鹿鸣三,不及胡琴四。使君独慕古,嗜好与众异。共吊桓魋宫,一洒孟尝泪。归来锁尘
-
[原 文] 王子猷①、子敬②俱病笃③,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何以④都⑤不闻消息?此已丧矣⑥。”语⑦时了⑧不悲。便索⑨舆⑩来奔丧,都不哭。子敬素好(11)琴,便径(12)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
-
秦始皇东观刻石文 维二十九年,皇帝春游,览省远方。逮于海隅,遂登之罘,昭临朝阳。
-
《未老身犹书卷里,不眠人在漏声中.》出自哪里,什么意思,注释,句意,翻译
勤学类名言赏析《未老身犹书卷里,不眠人在漏声中。》出自哪里,什么意思,注释与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