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午牡丹》原文|翻译|赏析
宋·沈括2
藏书画者,多取空名,偶传为钟、王、顾、陆之笔’ ,见者争售4,此所谓“耳鉴”5。又有观画而以手摸之,相传以谓色不隐指者为佳画6,此又在耳鉴之下,谓之“揣骨听声”7。
欧阳公尝得一古画牡丹丛8,其下有一猫,未知其精粗。丞相正肃吴公与欧公姻家9,一见,曰:“此正午牡丹也。何以明之? 其花披哆而色燥10,此日中时花也;猫眼黑睛如线,此正午猫眼也。有带露花,则房敛而色泽11。猫眼早暮则睛圆,日高渐狭长,正午则如一线耳。”此亦善求古人笔意也。
1 本文是梦溪笔谈中的一则,标题为后人所加。2 沈括(1031-1095):字存中,北宋著名科学家、文学家,博学多识,有梦溪笔谈三十卷。3 钟:钟繇,三国魏书法家。王:王羲之,东晋书法家。顾:顾恺之,东晋画家。陆:陆探微,南朝宋画家。4 售:意为“买”。5 耳鉴:用耳朵鉴赏,即凭传说判定书画优劣。6 色不隐指:意为手指能摸得出颜色。7 揣骨听声:本为一种相术,凭摸骨骼及听语声判断祸福。8 欧阳公:欧阳修。9 丞相正肃吴公:吴育,仁宗时授资政殿大学士职衔,相当丞相,死后谥号正肃。10 披哆(chi):花瓣张开。11 房敛:花朵合拢。
【析点】 鉴赏书画,据传闻而定优劣,此所谓“耳鉴”,实乃人云亦云的附庸风雅,自是不足取。用手的触摸去感知颜色而定优劣,即所谓“揣骨听声”,看似玄妙,实乃故弄玄虚的江湖骗术,自欺而后欺人,自然“又在耳鉴之下”。作者所首肯的鉴赏法乃“善求古人笔意”,即对书画进行认真的观赏品味,言其美丑优劣则定知其何处美丑优劣、何以为美丑优劣。
正肃吴公对古画的鉴赏求之甚细,观察到画幅上牡丹花“披哆而色燥”,知其为“日中时花”;花下猫眼“黑睛如线”,印证了上述判断;再以露花与正午花之不同、猫眼早暮与正午之不同加以反证,吴公真可谓“善求古人笔意”了。
“善求”是以对现实生活的深切体验为前提与基础的,缺乏体验,绘者即使画了出来,欣赏者也还是品不出来。我想,这当是沈括此文的深层含义。
“牡丹丛”画得真实,吴育以科学的眼光进行评述,其言理确辞明;沈括以科学的眼光进行记述,其文言简意明。但他们在鉴画上都偏重于理性的思考,至于“牡丹丛”所给予欣赏者的美感享受如何,吴育未谈及,或者已谈及而沈括未录及,不能不使读者感到意犹未尽。
-
八岁那年,春节刚过,人们都还沉浸在节日喜庆的氛围里,鸡未叫头鸣,爹便一把从热乎乎的被窝里光溜溜将我拽了出来,起来起来。以为是梦,揉
-
该词上片写碾茶煮茶。开首写茶之名贵。宋初进贡茶,先制成茶饼,然后以蜡封之,盖上龙凤图案。这种龙凤团茶,皇帝也往往以少许分赐从臣,足见其珍。下二句“分破”即指此。接着描述碾茶,唐宋人品茶,十分讲究,须先将茶饼碾碎成末,方能入水。“金渠”三
-
此词抒写了作者对春归的看法。眼前春光明媚,春花撩人。而“人惜残春,我道春归好”。一任絮飞莺老,“拼作无情,不为多情恼”。全词写得新颖别致,艳丽多姿而又不落俗套。
-
凯风 ① 自南,吹彼棘 ② 心 ③ 。棘心夭夭 ④ ,母氏 ⑤ 劬劳 ⑥ 。 凯风自南,吹彼棘薪 ⑦ 。母氏圣善,我无令 ⑧ 人。 爰 ⑨ 有寒泉 ⑩ ,在浚 B11 之下。有子七人,母氏劳苦。 睍睆
-
凤箫吟 韩缜 锁离愁,连绵无际,来时陌上初熏。 绣帏人念远,暗垂珠露,泣送征轮。 长行长在眼,更重重、远水孤云。 但望极楼高,尽日断王孙。 销魂。 池塘别
-
吴兆骞《长白山》 吴兆骞 长白雄东北,嵯峨俯塞州。 迥临沧海曙,独峙大荒秋。 白云横千丈,青天泻二流。 登封如可作,应待翠华游。 长白山是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东部和中朝边境东北部山地的总称,包括完达
-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出处】唐杜甫《春望》。 【译注1】战火从去年三月到今春三 月接连不断,一封家人的书信真抵得上 万两黄金啊! 抵:值。连三月:连逢两 个三月,指去年至今。一说指接连三
-
【原题】:将作监栽竹徐直翁清叟俾予书植贤亭三大字以诗见贻
-
寒更传晓箭,清镜览衰颜。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洒空深巷静,积素广庭闲。借问袁安舍,翛然尚闭关。 作品赏析王维这首《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就是一首抒写雪中思友的诗,表达出对友人深切的关怀。胡居士:名不
-
山中多法侣,禅诵自为群。城郭遥相望,唯应见白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