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黄牛庙》原文|赏析|鉴赏|解读|意境
苏轼黄牛庙
苏轼
江边石壁高无路,上有黄牛不服箱。
庙前行客拜且舞,击鼓吹箫屠白羊。
山下耕牛苦硗确,两角磨崖四蹄脱。
青刍半束长苦饥,仰看黄牛安可及。
苏轼是北宋文坛巨擘,他的诗开有宋一代诗歌的新面貌。黄牛庙一诗,是他青年时代的作品。嘉祐二年 (1057年) 苏轼的母亲程氏夫人病故,苏轼随父仓卒离京,赴丧返家。在守孝二十七个月之后,嘉祐四年(1059年) 10月,父子三人再度赴京。他们沿水路,经嘉州、渝州、夔州,出三峡。一路上,碧波滔滔的长江,秀丽多姿的巫山,众多的山川文物、名胜古迹,激发他写下了不少诗文。黄牛庙便是其中的一首。
黄牛庙在黄牛峡南岸的高崖上,一块巨石像人负刀牵牛。由于岩崖高耸,江流迂回,船行一两天后,仍能望见。经千百年的传说,巨石演变成了黄牛之神,甚至说黄牛神曾帮助禹王疏川治水,所以享受香火祭祀。陆游入蜀记说:“黄牛庙神,封嘉应保安侯。其下即无义滩,乱石塞中流,望之可畏。”这种景象反映在苏轼诗中,就是“江边石壁高无路”。“上有黄牛不服箱”,是用了 诗经的典故。诗经·小雅 ·大东有“睆彼牵牛,不以服箱”之句,原是说天上的牵牛星并不拉车负重。这里是指黄牛神不需拉车。“庙前行客拜且舞,击鼓吹箫屠白羊”,是描述人们的祭祀膜拜。读着这两句,使人联想到韩愈的 题木居士诗:“火透波穿不计春,根如头面干如身。偶然题作木居士,便有无穷求福人。”尊巨石和朽木为神,是同样的滑稽,愚蠢。
随着诗的换韵,诗人把视线移到了山下的耕牛。据 大清一统志说,夔州府“峡土硗确,暖气晚达,故民烧地而耕,谓之火耕。”耕牛在这样瘠硬多石的土地上拉犁耕作,自然是格外辛苦。“两角磨崖四蹄脱”,表明山下滩头,可耕之地十分窄小,牛角碰在崖壁上,牛蹄绊在石块上,鲜血淋漓。由于地狭而且瘠薄,收获自难丰厚。主人贫寒,喂牛也只有半捆青草。耕牛辛勤劳作,却食不果腹。它仰望山上庙里安享祭祀的黄牛神,不禁产生羡慕和慨叹。
这首诗自然流畅,不事雕琢,不受格律的约束,全凭深刻的寓意激起读者心弦上的共鸣。诗人把山下耕牛的劳苦饥寒同山上神牛的安逸享受相对照,形成强烈的反差,表达出诗人对劳苦百姓生活艰难的深切同情。遥望江景而心怀大众,这种情感确乎难能可贵。
-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1],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2]。 晴川历历汉阳树[3],芳草萋萋鹦鹉洲[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李商隐关于勤劳的诗句,内容包括李商隐的所有赞美老师辛勤工作的古诗,人们常用李商隐的诗句:,来赞颂老师的辛勤工作,人们常用李商隐的什么诗句来赞颂老师的辛勤工作。诗句: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出自:魏晋·陶渊明《杂诗》释义: 应当趁年富力强之时勉励自己努力奋斗,光阴流逝,并不等待人。 2、诗句:盛
-
秋三月, 此谓容平, 天气以急, 地气以明, 早卧早起, 与鸡俱兴, 使志安宁, 以缓秋刑, 收敛神气, 使秋气平, 无外其志, 使肺气清, 此秋气之应, 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 冬为飧泄, 奉藏者
名言: 秋三月, 此谓容平, 天气以急, 地气以明, 早卧早起, 与鸡俱兴, 使志安宁, 以缓秋刑, 收敛神气, 使秋气平, 无外其志, 使肺气清, 此秋气之应, 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 冬为飧泄,
-
记者一对朋友坐在桌旁饮茶。街上响起一阵嘈杂的声音,混杂着绝望的哀嚎,暴怒的斥责和邪恶的狂笑。“他们在打人。”一个朋友说着,伸头向窗
-
陈与义 庙堂无策可平戎, 坐使甘泉照夕烽。 初怪上都闻战马, 岂知穷海看飞龙! 孤臣霜发三千丈, 每岁烟花一万重。 稍喜长沙向延阁, 疲兵敢犯犬羊锋。 这首诗是陈与义于高宗建炎四年(1130)在邵阳(
-
张缵:谢东宫赉园启 张缵性爱山泉,颇乐闲旷。虽复伏膺尧门,情存魏阙。至于一丘一壑,自谓出处无辨。常愿卜居幽僻,屏避喧尘,傍山临流,
-
十一月十七日 ………… 雾笼罩着江面,气象森严。十二时,“江津”号启碇顺流而下了。在长江与嘉陵江汇合后,江面突然开阔,天穹顿觉低垂。浓浓的黄雾,渐渐把重庆隐去。一刻钟后,船又在两面碧森森的悬崖陡壁之间
-
【原题】:石门竹生岩下拳曲无取众方笑之蹈元乃独讽咏嘉叹吒物兴怀有古人之风辄用韵以广其志
-
这是一阕以机趣见巧的小词。似若咏物,实系喻理。其所表现的“理”,初一读再也简单不过,梨花在与皎月争胜斗艳。上片说因为有月光,雪样白的梨花被淹化了,分不清“花月”。诚然,这也可谓以月色比衬花容。下片推过一层,在无月的黑夜,梨花的堪称“花容
-
古文观止·《左传》·臧哀伯谏纳郜鼎 (桓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