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格涅夫经典《记者》作品赏析|导读
记者
一对朋友坐在桌旁饮茶。
街上响起一阵嘈杂的声音,混杂着绝望的哀嚎,暴怒的斥责和邪恶的狂笑。
“他们在打人。”一个朋友说着,伸头向窗外望去。
“强盗?还是杀人犯?”另一个朋友问,“我觉得无论是什么,我们决不能让这类非法的行为发生。走,我们去帮他一把。”
“他们打的似乎不是杀人犯。”
“不是杀人犯?那是个贼?那也一样,我们去把他从人堆里拉出来吧。”
“也不是个贼啊。”
“不是个贼?那一定是个在逃的售票员,铁路工人,军需官,俄罗斯文化庇护人,律师,保守的编辑,社会改革家?无论如何,我们快去帮帮他吧。”
“都不是,他们在打一个报社的记者。”
“记者?哦,那好吧,先喝完这杯茶再说吧。”
一八七八年七月
【导读】
记者是个什么角色?
你看,文章的结尾是多么的有意思。整篇的文章的意味全在文章结尾的一句话里。“记者?哦,那好吧,先喝完这杯茶再说吧。”它的意味是什么呢?这时如果你再回读一下文章前面的内容,你就会发现这位朋友对记者的态度和他对杀人犯、贼的态度是完全不一样的。哪怕你是个杀人犯,这位朋友都要快去帮帮他,如果你是个记者,这位朋友却只顾喝茶。这意思就是,如果你是记者,我们根本不去理睬。这就是文章结尾的意味。
记者为什么让人如此心生厌恶?我们从文中不得而知,但我们可以从文中看出记者在人们的心中甚至不如一个杀人犯。这需要我们回到时代的背景下去理解。19世纪沙皇统治的俄国,地主贵族控制绝大部分的土地,农民依然像农奴一样失去土地、失去自由,过着饥寒交迫的日子。社会矛盾日益突出,沙皇统治者和革命者、民粹主义者的斗争不可调和,平民阶层和贵族阶层的地位悬殊。人民渴望获得自由,对贵族统治者恨之入骨。作为社会生活的观察者、记录者和反映者的记者理应反映这一客观现实,但他们只会迎合统治者的需要,粉饰太平,为沙皇唱赞歌。记者实际上成了沙皇的御用文人,他们丧失了文人最起码的人格尊严和职业的道德。作者借用人们的对话表达了自己对他们厌恶至极的情感。在作者的眼中,记者不如一位杀人犯,甚至他们就是杀人犯,因为他们没有正义、勇敢和同情,他们只是沙皇的帮凶。
-
骆驼城遗址太阳还从城东升起骆驼城里已无人声鼎沸人走了骆驼也走了唯留下一片骆驼刺在此踟蹰独行偌大的城池只有窒息的宁静我登上东北角的城
-
[原文] 经曰:八阵,四为正,四为奇,余奇为握奇,或总称之先出游军定两端,天有冲圆,地有轴,前后有冲风附于天,云附于地,冲有重列各四队,前后之冲各三队,风居四维,故以圆轴单列,各三队前后之冲,各三队风
-
张道洽《梅花》 行尽荒林一径苔,竹梢深处数枝开。 ① 绝知南雪羞相并,欲嫁东风耻自媒。 无主野桥随月管,有根寒谷也春回。 醉余不睡庭前地,只恐忽吹花落来。 【注释】 ①径:狭窄的道路。苔:苔藓植物,绿
-
辋川图 清·王原祁作 纸本设色 纵三五.七厘米 横五四五.一厘米 藏美国纽约大都会美术馆 唐诗人、画家王维晚年居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优游生活。他曾创作《辋川图》,通过对家乡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
-
王安石 君讳平,字秉之,姓许氏。余尝谱其世家,所谓今泰州海陵县主簿者也。君既与兄元相友爱称天下,而自少卓荦不羁,善辩说,与其兄俱以智略为当世大人所器。宝元时,朝廷开方略之选,以招天下异能之士,而陕西大
-
这首诗第一句写养蚕的辛勤劳苦。诗人在这里没有过多地描写养蚕的过程,只是用“辛勤”与“得茧不盈筐”互相对照,突出了蚕事的艰辛。人们心中充满了怨恨,因此诗人在下句说这些养蚕人“灯下缥丝恨更长”。这句诗用茧丝来比喻蚕农的恨,既形象又贴切。劳动
-
作者: 崔曙庭 《明史》三百三十二卷,清张廷玉等撰。
-
《如梦令》 [宋]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注释】 ⑴疏:指稀疏
-
天门有灵泉,埃尘未尝至。日月自高照,云霞亦辉庇。惟抱夷齐心,饮之可无愧。
-
某启:仆居东坡 ① ,作陂 ② 种稻。有田五十亩,身耕妻蚕,聊以卒岁。昨日一牛病几死,牛医不识其状,而老妻识之,曰:“此牛发豆斑疮 ③ 也,法当以青蒿 ④ 粥啖之。”用其言而效。勿谓仆谪居之后,一向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