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老子问疾》全文和鉴赏
——慎子
慎子是战国时赵国人慎到(前395?—前315?)所著。属道家著作。也有人认为慎子为后人伪托。
这则哲理寓言只简单记录了两个人物的对话,即商容与老子的对话。商容是商代的贵族,传说为老子的老师。老子为道家创始人。商容得了病, 老子大概担心他一病不起, 问他有什么教导留给自己。商容张开嘴问:“我的舌头还存在吗?”老子回答说:“在。”商容又问:“我的牙齿还存在吗?”老子说:“牙掉了。”商容说:“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老子说:“这不是说刚强的东西丧失了而柔弱的东西还存在吗?”商容说:“哎,天下的事理全在这一句话中。”
商容与老子的对话虽然简短,但作为寓言却非常典型,对话中所要表现的哲理全用比喻,而比喻恰恰是寓言最基本的要素,它具有借此喻彼,借小喻大的作用,抽象或深奥的道理往往从具体而浅显的比喻中体现出来。老子求遗教于商容,商容不正面回答,却张开口让老子看他的舌头和牙齿, 以自身的舌存齿亡,启发老子从中悟出一个哲学道理, 柔能克刚,柔弱胜刚强。老子一经点拨,便心领神会,明白了这个哲学道理。
柔弱胜刚强是老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柔弱胜刚强”一语就出自老子第三十六章中,在此书的其他各章中, 也曾多次谈到这个问题。如“强大处下、柔弱处上。”(七十六章)“弱之胜强”,“柔之胜刚”(七十八章)等等, 难怪吕氏春秋对老子一言以蔽之曰:“老子贵柔。”(不二篇)这一命题要从理论上阐述却不是三言两语所能说清楚的。在人类社会和自然现象中, 强凌弱, 大压小, 刚摧柔的现象似乎更普遍些。但在一定条件下, 柔弱胜刚强确实存在,所以这一哲学命题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如果把它绝对化,那就错了。在封建社会中,不少人信奉委曲求全的哲学,因为刚强的人往往碰钉子更厉害,李固遗黄琼书中有两句名言:“峣峣者易折,皎皎者易污。”就与“柔弱胜刚强”的哲学思想有密切的关系。可见这一命题,在历史上曾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这则寓言在艺术上有这样的特点:全篇仅开头一句是叙述语言,其他全为对话。它用舌存齿亡的比喻来说明“柔弱胜刚强”的哲学思想,虽非思辩性的论述,却比思辩性的论述更巧妙,更简净, 语短理长。而且其说理手段带有趣味性,富有理趣。但是,列宁说过:任何比喻都是有局限性的。这则寓言纯用比喻来阐述某种哲学思想, 以具体代替一般, 以偏概全,又把“刚亡而弱存”夸大为天下事全在此一句话中,其局限性是非常明显的。
-
经 三年,春,王正月,郊牛之口伤,改卜牛。牛死,乃不郊,犹三望。葬匡王。楚子伐陆浑之戎。夏,楚人侵郑。秋,赤狄侵齐。宋师围曹。冬,十月,丙戌,郑伯兰卒。葬郑穆公。 传 三年,春,不郊而望,皆非礼也。望
-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作品赏析【注解】:1、李龟年:唐代著名的音乐家,受唐玄宗赏识,后流落江南。2、歧王:唐玄宗的弟弟李范,他被封为歧王。3、崔九:就是崔涤
-
过夜的小客人 ◆ 扎拉森 清晨来临,我躺在暖烘烘的被窝里。突然,传来一声呼唤,打断了我残留的睡意。我是该醒了,我该马上就起床。
-
作诗起笔,有……暗起,暗起者,不就题面说,而题自观。(刘公坡《学诗百法》) 【诗例】 汉江临眺 王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
-
人服雅量【原典】王化基①为人宽厚,尝知某州,与僚属同坐。有卒过庭下,为化基喏②而不及,幕职怒召其卒笞③之。化基闻之,笑曰:“我不知
-
房东 当我们坐着山兜,从陡险的山径,来到这比较平坦的路上时,兜夫“哎哟”地舒了一口气,意思是说“这可到了”。我们坐山兜的人呢,也
-
秦城旧来称窈窕,汉家更衣应不少。红粉邀君在何处,青楼苦夜长难晓。长乐宫中钟暗来,可怜歌舞惯相催。欢娱此事今寂寞,惟有年年陵树哀。
-
古文观止·王世贞·蔺相如完璧归赵论 蔺相如之
-
长干行①·其一 崔颢 君家何处住, 妾住在横塘②。 停船暂借问, 或恐是同乡。 崔颢:(?-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开元十年进士及第,曾出使河东节度使
-
望驿台白居易①靖安宅里当窗柳,望驿台前扑地花②。两处春光同日尽,居人思客客思家③。【注释】①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