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一傅众咻》全文和鉴赏
曰:“使齐人傅诸。”
曰:“一齐人傅诸,众楚人咻之, 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 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
——孟子·滕文公下
戴不胜是宋国的大夫,孟子为了阐明国君必须亲贤远佞的道理,向他讲述了这一则寓言。孟子认为,楚人之子要学好齐语,如果不离开本地,光是请一个齐国人来教,即使你每天打他,那也是学不好的。因为众多的楚国人对他的干扰太大(咻音xiu,吵闹),没有一个好的学习环境。但是如果变换环境,把这个楚人之子带到齐国的街巷之中(庄、岳是齐国的两条街里名称),那么你即使每天打他,他也不会再说楚语,而是满口的齐国话了。孟子的意思是,如果一位国君想做贤明的君主,仅有一个贤臣辅佐,而周围其他人尽是奸佞之徒,那么即使贤臣日进忠言,国君也不可能成为圣明之主;反之,国君任用的如果绝大多数是贤良之臣,他就一定会变得聪明贤达,即使有一二小人日进谗言,也只是徒劳。总之,这则寓言说明:要使国家政治清明,君主首先要给自己造成一个良好的环境,切勿让宵小之徒包围。一贤臣辅之,众奸臣咻之,后果必然是君主糊涂,政治腐败。这就是“一傅众咻”的本来寓意。
这则寓言除了阐述孟子的政治主张外,还包含有更普遍的意义。它说明客观环境对人的影响既是潜移默化的,又是十分巨大的,就象古语所说:“白沙在泥,不染自黑;蓬生麻中,不扶自直。”所以选择良好的客观环境,对于人的工作、学习和生活都是极其重要的。当然。这则寓言只强调环境对人的影响,没有指出人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去适应和改造客观环境,这可说是它的不足之处。
这则寓言采用问答形式,先由孟子设问:“楚人之子学习齐语,是以齐人为师好,还是以楚人为师好?”然后戴不胜回答说:“以齐人为师好。”一般来说,这个回答是对的。但孟子认为这个回答并不全面,于是他从环境对人的影响来讨论问题,作出更正确的说明。孟子的回答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体现了孟子文章善辩的风格。
“一傅众咻”作为成语,一般用来表示客观环境对人的影响和干扰,或比喻做某事不会收到成效。从比喻本身看,也常为语言学家们所推重,用以说明要提高学习语言(特别是外语)的效率,必须造成有利的语言环境。
-
名言: 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污;耻不信,不耻不见信。 注释: 耻: 以……为耻。见: 被。 句意: 君子以不修身为可耻, 而不以被人污辱为可耻; 以不讲信用为可耻, 而不以不被人相信为可耻。 出处: 《
-
序文 折一身瘦骨,踩雨后的虹桥,进山。 在山山与树树的夹缝间,辟半亩薄地,起一间柴屋,只栽松柏。男松站远些,刚劲孔武,护塞戌边;女松倚近些,端茶递水,红袖添香。老松可对奕,小松可共舞。酒醉茶酣也可“以手推松曰‘去’”。山认樵
-
【3713】荒野帝国:走入美国未来的旅行(〔美〕罗伯特•D•卡普兰著,何泳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33 8万字,2018年3月第1版,68元)△共7部
-
《红楼梦》八十回以后为续补文字,非曹雪芹所作。《赏海棠花妖诗》出自第九十四回,共有三首。这首《赏海棠花妖诗·海棠何事忽摧隤》就是其中之一,为贾宝玉所作。小说中,怡红院里的海棠本来枯萎了几棵,忽然冬日开花,贾赦、贾政说是花妖作怪,贾母说是
-
外国童话《[意大利] 罗大里·不肯长大的小泰莱莎》鉴赏
-
宋词典故·悬目东门 【出典】 《史记》卷六六《伍子胥列传》:“(吴王)乃使使赐伍子胥属镂之剑,曰:‘子以此死。’伍子胥仰天叹曰:‘嗟乎!谗臣嚭为乱矣,王乃反诛我。我令若父霸。自若未立时,诸公子争立,我
-
罗隐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这是一首寓言诗,通过蜜蜂采蜜一事,揭示了一种人生哲理。 开头两句写蜜蜂采蜜。它不是具体地写蜜蜂采花酿蜜的过程,而是从蜜蜂采花范
-
为政之道·纳谏·卫灵公虚心纳谏 春秋时,卫灵公让百姓在天冷时挖地,侍臣宛春劝谏说:“天这么冷,还让百姓挖地,恐怕百姓受不了吧?”灵公问:“天冷得这么厉害吗?”宛春说:“您穿着狐皮裘,坐着熊皮席,屋角又
-
【原题】:邺守以石刻屈平昭君像见惠因思大夫之忠贯白日而凌秋霜在所不论而昭君以倾国之艳擅天下之色乃不肯自同众姬货画师以求媚此尤为可感者为赋此篇
-
中秋同遗山饮倪文仲家莲花白,醉中赋此 太乙沧波下酒星,露醽秘诀出仙扃。情知天上莲花白,压尽人间竹叶青。 迷晚色,散秋馨。兵厨晓溜玉泠泠。楚江云锦三千顷,笑杀灵均语独醒。 这当是李治于金亡后流落忻崞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