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名著《脾胃论》的年代、作者和内容精讲
李杲 (1180-1251),字明之,晚号“东垣老人”,金代真定(今河北正定)人,中医学家,著名的金元四大医家之一。李氏“世以赀雄乡里”,因母病遍请诸医,杂药乱投而亡,而以千金为贽,拜易州(今河北易县)人张元素为师。不数年,尽传其业。元史载东垣“品性高謇,少所屈降”。士大夫非危急之病不敢求之。李氏所处时代,正值金元混战,人民处饥饿、寒暑、忧愁思虑、劳役的生活环境中,所患疾病,沿用前人方法,每多致误。东垣遵其师“运气不齐,古今异轨,古方新病不相能也”的主张,运用脏腑辨证理论,发明内伤之证,论证了内经“四时皆以胃气为本”的重要性,创立了“脾胃学说”,成为补土派的创始人。李氏操医术50余年,至晚年首先完成了 内外伤辨惑论 (1247),阐述内伤之证有类外感,辨阴阳寒热有余不足,“以证世人用药之误”。又因内伤诸证的病机尚未完全阐明,为补 辨惑论之未尽,在年近70时完成了 脾胃论这部补土派的代表作。东垣另撰有 兰室秘藏、伤寒会要 (已佚) 等。
本书比3卷,共载医论36篇,方论63篇。卷上论脾胃虚实传变、脾胃盛衰、肺之脾胃虚等,并述君臣佐使法、分经随证制方用药宜禁。其论以 内经、仲景之说为本。载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升阳益胃汤、羌活胜湿汤等方论。卷中论“饮食劳倦所伤始为热中”、“安养心神调治脾胃论”等,并详论其创制的补中益气汤、调中益气汤、黄芪人参汤、清暑益气汤等方药的主治应用、配伍及加减法。卷下载论文十二篇,着重论述脾胃虚损与其他脏腑及九窍的关系,并列饮食伤脾胃方52首。
本书较集中地反映了东垣脾胃学说的基本观点和主要内容: 1、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认为人体元气充足,则诸病无由发生,元气的充足与否取决于脾胃之气的有无所伤。脾胃之损伤,多由于饮食不节、劳倦过度、七情所伤而致。2、治脾胃以升发脾阳为主。认为脾胃为升降之枢纽,脾主升,胃主降,许多疾病的发生与脾阳不升有密切关系。故主张升发脾阳以调整脾胃,而治疗各种有关疾病。并创立了不少以升阳为主的方剂,如补中益气汤、升阳除湿汤、升阳益胃汤等。3、相火为元气之贼。认为元气不足会引起阴火独旺,阴火独旺又反过来耗伤元气,“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故治疗上宜健脾补气与清火药同用。4、甘温除热法。李氏在外感发热、阴虚发热的传统理论之外,提出内伤脾胃发热之说,创用甘温之剂以除大热,补前人未备。
脾胃论在阐述内伤诸证的过程中,明确地提出了脾胃学说,强调脾胃的重要性,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为后世所充分肯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曰:“其说以土为万物之母,故独脾胃,引经立论,精凿不磨。”东垣学说对后世学术发展,产生了较深刻的影响。其中“脾病则下流乘肾,令人骨乏无力,……是阴气重迭,此阴盛阳虚之证”。对其弟子王好古建立阴证学说,重视温补脾肾,很有启示。而王氏之说,又对明代温补学说的形成产生一定影响。本书关于“湿能滋养于胃,胃湿有余,当泻湿之太过。胃之不足,唯湿物能滋养”的观点,又启发清代叶天士提出“养胃阴”的理论和方治。
本书刊行之后,又被多种医学丛书收入,多次刊行,历久不衰。后世研究者代不乏人,从而形成了医学史上颇有影响的“补土派”。近年湖南中医药研究所对脾胃论进行了整理注释,以广流传。至于从各个角度对本书及其理法方药研究的著述,极为丰富。
-
世人读书者,但能言之, 不能行之。忠孝无闻, 仁义不足; 加以断一条讼, 不必得其理; 宰千户县, 不必理其民; 问其造屋, 不必知楣横而棁竖也; 问其为田, 不必知稷早而黍迟也。吟啸谈谑, 讽咏辞赋
名言: 世人读书者,但能言之, 不能行之。忠孝无闻, 仁义不足; 加以断一条讼, 不必得其理; 宰千户县, 不必理其民; 问其造屋, 不必知楣横而棁竖也; 问其为田, 不必知稷早而黍迟也。吟啸谈谑,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韩语歇后语骂人不带脏字,内容包括求骂人不带脏话的歇后语,越多越好,韩语如何骂人,骂人的歇后语不带脏字。1.蝙蝠身上擦鸡毛你算什么鸟? 2.八百年前立的旗杆老光棍! 3.鳖下的王八蛋! 4.布袋里失火烧包! 5.苍蝇采蜜装疯(蜂) 6.茶壶
-
【生卒】:1887—1964【介绍】: 英国女诗人、文艺评论家、英国的象征派*作家。她生于约克郡斯卡伯勒的一个贵族家庭。1916-1921年与兄弟
-
闻道南行市骏马,不限匹数军中须。襄阳幕府天下异,主将俭省忧艰虞。只收壮健胜铁甲,岂因格斗求龙驹。而今西北自反胡,骐驎荡尽一匹无。龙媒真种在帝都,子孙永落西南隅。向非戎事备征伐,君肯辛苦越江湖。江湖凡马
-
大义感人大义感人 【原文】 理义感人心,其究至于浃[1]肌肤而沦骨髓,不过语言造次[2]之间,初非有怪奇卓诡之事也。楚昭王遭吴阖庐之
-
小马哥:
-
四州环一岛,百洞蟠其中。我行西北隅,如度月半弓。登高望中原,但见积水空。此生当安归,四顾真途穷。眇观大瀛海,坐咏谈天翁。茫茫太仓中,一米谁雌雄。幽怀忽破散,永啸来天风。千山动鳞甲,万谷酣笙钟。安知非群
-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出处】唐杜甫《 梦李白二首其二 》。 【译注】千秋万代都将流传其盛名,但这 毕竟是寂寞人生结束以后的事了。 表示对某 些学者、艺术家身后虽享盛名但 生前境况凄凉的慨
-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
名言: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 句意: 要求树木长高, 一定先要使树根长牢固; 要想使水源源不断地流向远方, 一定要先开浚疏通那泉源; 要想国家安定,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初中必背古诗词中的名句,内容包括初中生必背古诗文50篇的名句,初中语文必背古诗名句,求初中必背古诗中的千古名句人教版(应付中考)详细一点,谢谢啦。1.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唐.杜甫《偶题》 2.一日不作诗,心源如废井唐.贾岛《戏赠友人》 3.作诗火急追亡逋,情景一失后难摹宋.苏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