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李白《峨眉山月歌》全诗原文、翻译、注释和赏析
【唐】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注释】
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县西南。半轮秋:半圆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平羌:即青衣江,在峨眉山东北。源自四川庐山,流经乐山汇入岷江。发:出发。清溪:即清溪驿,属四川犍为,在峨眉山附近。渝州:指重庆。
【鉴赏导示】
这首诗是作者于开元十三年(725)出蜀途中的诗作。诗中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前人对本诗叠用五个地名而不显得堆砌呆板评价很高,这是这首诗的一个显著的独特处。
【鉴赏】
这首诗是李白年轻时初离蜀地时的作品,意境清朗秀美,风致自然天成。为李白脍炙人口的名篇之一。
首句从“峨眉山月”写起,通过写景点明了远游的时令是秋天。“半轮秋”是“秋半轮”的词序变换。用“秋”字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高妙。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思是说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空灵美妙。此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山峡驶去。“辞亲远游”的青年诗人,乍离故土,对故园故人不免恋恋不舍。江行见月,如见故人。然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明月,寄情千里光”了,末句写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了。在写法上,全篇以“峨眉山月”为核心,以山月为触动情思的媒介,引发的意蕴十分丰富,加强了吟月思友之情,令人陶醉,在章法上,全诗共四句,却连有五个地名,而组织精巧,意蕴深绵,丝毫没有堆砌的痕迹,此可看出李白七绝诗艺术上生灵、秀丽的一面。
【鉴赏要点】
[1]名句: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2]意境明朗,借景抒情。[3]意象迭现,形象鲜明。[4]语言浅近,音韵和谐。
-
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在浙江处州府遂昌县任知县五年、当官十五年的汤显祖毅然与明王朝决裂,辞官回归故里。宦海十五年来,汤显祖血气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表达自己霸气的古诗词,内容包括描述霸气的诗句,形容人霸气的诗句或词语短语都可以,比较霸气的表达自己志向诗句,比如说劝自己不要贪图玩乐等等的,。《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
慎重教职:谓今后教职请仍旧止于科贡二途出身者考授,其余纳粟出身者,不许滥与。|什么意
《慎重教职:谓今后教职请仍旧止于科贡二途出身者考授,其余纳粟出身者,不许滥与。》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祭文赏析·《祭父亲》(佚名) 父亲杨克桃,生于
-
露涤铅粉节,风摇青玉枝。依依似君子,无地不相宜。
-
“翁仲”,原是指秦代猛将阮翁仲。传说他身长一丈三尺,异于常人,他死后铸铜像立于咸阳宫司马门外。后就称铜像、石像为“翁仲”。 关于“翁仲”,有一个有趣的历史传说: 清朝的乾隆皇帝,曾经下江南巡游。有一次
-
【3492】智能时代:大数据与智能革命更新定义未来(〔美〕吴军,中信出版社,23 2万字,2016年8月第1版,68元)△共7章:[1]数据:人类建造
-
【题 解】山市,即山中蜃景,又称海市蜃楼。作者因当时所处的时代所限,还不了解海市蜃
-
昌谷五月稻,细青满平水。遥峦相压叠,颓绿愁堕地。光洁无秋思,凉旷吹浮媚。竹香满凄寂,粉节涂生翠。草发垂恨鬓,光露泣幽泪。层围烂洞曲,芳径老红醉。攒虫锼古柳,蝉子鸣高邃。大带委黄葛,紫蒲交狭涘。石钱差复
-
作者: 曹增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