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鹗《百字令·月夜过七里滩》诗词原文-翻译-鉴赏-阅读理解答案
厉鹗
月夜过七里滩,光景奇绝。歌此调,几令众山皆响。
秋光今夜,向桐江、为写当年高躅。风露皆非人世有,自坐船头吹竹。万籁生山,一星在水,鹤梦疑重续。挐音遥去,西岩渔父初宿。
心忆汐社沉埋,清狂不见,使我形容独。寂寂冷萤三四点,穿过前湾茅屋。林净藏烟,峰危限月,帆影摇空绿。随风飘荡,白云还卧深谷。
富春江流经桐庐段称桐江。上游七里滩又名七里泷、七里濑,连亘七里,两岸众山夹峙,水驰如箭,有“富春江小三峡”之称。江边严子陵钓台,双峰相对,称东、西台。东台为东汉严光隐居垂钓处;西台为南宋遗民诗人谢翱恸哭文天祥处,其与友朋聚会之所名汐社。作者于清康熙六十年(1721)舟过此地时,适逢秋夜,江上之星月、风露、桨声、帆影,岸上之烟林、危峰、萤火、茅屋,东、西钓台上令人千古仰止之严、谢的故址遗踪,融会成疑非人世的境界。此境界,如王国维在清真先生遗事·尚论中所云,其“呈于吾心而见于外物者,皆须臾之物”,人之一生,难得一遇,作者得遇此境,心与物会,而其词风之清虚骚雅又正与此词境之清幽绝俗两相浃洽,遂“以此须臾之物,镌诸不朽之文字”,不仅再现了当夜七里滩的光景,且使之得到升华。作者的心灵既与桐江的秋光月色及前贤的高风亮节相化合,而滓浊净扫;后者亦经作者的词思、词笔的筛滤,而愈益清幽澄净:两者交相作用,互为表里。其交织于词篇中的写景、咏古、抒怀是融合为一的。
就词的上片而言,当年严光之“高躅”(高人足迹)与作者“自坐船头吹竹”之心境、“风露皆非人世有”之感受、“鹤梦疑重续”之遐想,固一并融入今夜桐江的秋光之中;而“万籁”之“生山”、“一星”之“在水”、渔舟之“挐(通桡)音遥去”,一切外界的声光物色,又转而融入作者内心的悠悠怀古之思、渺渺遗世之情。“挐音”两句,合用庄子·渔父写孔子送别渔父时“不闻挐音而后敢乘”与柳宗元渔翁诗“渔翁夜傍西岩宿”句意。庄子·渔父以及楚辞的渔父篇中之渔父,自来被视为理想化的高人隐士;此处所写只闻桨声、未见其人的“渔父”,既是夜江上应有之人物,也遥应“高躅”句,作为今夜钓台边严光之化身,而以此两句结束上片,更把词思、词境推入夜江深处,随渔舟之去而俱远。
就词的下片而言,其“汐社沉埋”之忆,心接古人,神交冥漠,由此而生发的“清狂不见,使我形容独”之叹,可与辛弃疾贺新郎词“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两句合参,一表幽思,一抒豪情,似异其趣,而其世不我知的内心落寞之感,则初无二致。此落寞之感,以及当年谢翱与汐社之往事,固亦均融入今夜的秋江月色之中,而呈现于眼前的“冷萤”之“穿过前湾茅屋”,以及“林净”之“藏烟”、“峰危”之“限(阻隔)月”,又正与汐社之沉埋、我形之孤独是物我双会、情景两谐的。“林净”、“峰危”两句后的“帆影摇空绿”句,与上片“挐音遥去”句相应;但“挐音”句所写为渔父之舟,此写作者所乘之舟,而合“帆影”与“林净”、“峰危”之景,正是描述乘舟过两岸林木幽深、群峰夹峙的七里滩。句中的“摇空绿”,字面上出西洲曲“海水摇空绿”句,意取柳宗元渔翁诗“欸乃一声山水绿”,遥应上片“西岩”句,暗示作者之舟亦随彼作为隐者化身的“渔父”之舟而“遥去”,从而引出结拍“随风飘荡,白云还卧深谷”两句,而白云深处固为隐者所居。此结拍实含张炎八声甘州词“载取白云归去”意。
此词的上片,情景俱清,下片则情景俱幽,合而成此疑“非人世有”的既清绝又幽绝之境界,在前人词中固极罕见,可称开拓词的美学领域之作。而词中,古与今、虚与实、明与暗、光与影、阒寂与声响的错综组合,动景与静景、江面景与岸上景的交互出现,以及字句之精炼、声韵之清越,则均有助于使其“境界全出”(王国维人间词话)。
-
韩愈《蓝田县丞厅壁记》 丞之职所以贰令 2 ,于一邑无所不当问。其下主簿、尉 3 。主簿、尉乃有分职。丞位高而逼,例以嫌不可否事 4 。文书行,吏抱成案诣丞。卷其前,钳以左手 5 ,右手摘纸尾,雁鹜行
-
《李梦阳·六戒》原文注释与译文 匡衡曰①:聪
-
《樱桃园》外国文学作品简析 俄国作家契诃夫(1860—1904)的4幕抒情喜剧。女地主朗涅夫斯卡雅和她哥哥加耶夫的包括樱桃园在内的地产已经抵押,眼看就要拍卖。在这生命攸关的时刻,加耶夫兄妹家过去一个农
-
一人覆屋以瓦,一人覆屋以茅,谓覆瓦者曰:“子之费十倍予,然而蔽风雨一也。”覆瓦者曰:“茅十年腐,而瓦百年不碎,子百年十更,而多以工力之费、屡变之劳也。”嗟夫!天下之患,莫大于有坚久之费,贻屡变之劳,是
【名句】一人覆屋以瓦,一人覆屋以茅,谓覆瓦者曰:“子之费十倍予,然而蔽风雨一也。”覆瓦者曰:“茅十年腐,而瓦百年不碎,子百年十更,而多以工力之费、屡变之劳也。”嗟夫!天下之患,莫大于有坚久之费,贻屡变
-
毛泽东诗词《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原文|译文|注释|赏析 一九六五年五月 久有凌云志 ① ,重上井冈山。千里来寻故地 ② ,旧貌变新颜。到处莺歌燕舞 ③ ,更有潺潺流水 ④ ,高路入云端 ⑤ 。过了黄
-
在吴伟业词中,这是最沉痛、最感人的一首,以致旧传此为词人临终绝笔。其实,据考证,此词作于清顺治十一年(1654),距词人之死尚有十八年。吴伟业为明末大名士,明亡,隐居故里。
-
【原题】:先君守官司醴陵日予尝随先生读书岳麓山法华台上时年一十五今兹再来四十有七年矣置榻设几之处历历可寻感而赋
-
曹雪芹巧妙地通过林黛玉对柳絮的吟咏,抒写对未来悲剧的预感。自己的命运也将要象柳絮那样飘泊不定,不知是“谁舍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倾诉了无依无靠、无力掌握自己命运的悲哀。全词以拟人化手法,抒写内心的孤独与悲伤。凄楚哀
-
直为受之【原典】吕正献公著①,平生未尝较曲直②;闻谤,未尝辩也。少时书于座右曰:“不善加己,直为③受之。”盖其初自惩艾④也如此。【
-
杨慎引俗谚释密云不雨 作者: 郭蕴斌 【本书体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