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士禛《青山》
王士禛青山清、近代山水诗鉴赏
王士禛
晨雨过青山,漠漠寒烟织。
不见秣陵城,坐爱秋江色。
题目“青山”,指今南京市东南的青龙山。诗中提到的“秣陵城”,即古时的秣陵县城,故址也在南京市内。作者在香祖笔记里称,这首诗是他“少时在扬州”写的。据自撰年谱,诗人二十七岁走马就任扬州府推官的第二年(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曾因公事去过金陵。本诗可能就是这一年的作品。
这虽是一首小诗,但作者却颇以此自豪。他在香祖笔记里得意地说,此诗是“一时伫兴之言,知味外味者,当自得之”。全诗写景:诗中描写早晨秋雨之后,青龙山一带雾气弥漫,诗人的视线被密密织就的“寒烟”的帷幕遮住了,他不见居人不见城,于是坐下来观赏秋江的景色。王渔洋自许的“味外味”究竟指的什么?创作此诗的当年,诗人编选唐人五七言绝句为神韵集(已佚),其“神韵说”开始形成。所谓“味外味”,就是指微妙而超诣的情趣(“神”),含蓄而深长的意味(“韵”)。作为其诗论的体现者,尽管是小诗一首,渔洋自然也要珍爱的。这和他把同时作于扬州任上的小词浣溪沙红桥视为得意之作的情形差不多。
在这首诗里,写山水不取近景,不作特写,不施重彩,呈现出一种淡远的色调。在晓雾山岚的笼罩下,秣陵城看不见了,诗人却悠然独坐,矜平躁释,静观秋江之美,从而构成一种闲适、冲默的意趣。必须指出,渔洋心境获得宁静,他的感情的净化,是以“不见秣陵城”为前提的。正因为暂离了喧嚣的城市,眼不见蚁排蜂拥的人群,诗人才得到了“坐”的悠闲和“爱”的享受。渔洋初入仕途,就被命担任要直接面临“鞭挞黎庶”的刑官。法庭上那一片“敲扑喧嚣”之声,使这位正直、善良的少年推官难以容忍; “牒诉倥偬”的法吏生活,使“性爱山水”的诗人十分厌恶。但是他无法摆脱自己的难堪处境,也不可能对当时政治流弊有所针砭。他于是留连山水景色,借大自然的美来消融胸中块垒。这首小诗的“味外味”,它的“神”和“韵”,就应当作这样的理解。
-
方花古础排九楹,刺豹淋血盛银罂。华筵鼓吹无桐竹,长刀直立割鸣筝。横楣粗锦生红纬,日炙锦嫣王未醉。腰下三看宝玦光,项庄掉箭拦前起。材官小臣公莫舞,座上真人赤龙子。芒砀云瑞抱天回,咸阳王气清如水。铁枢铁楗
-
奥地利作家、著名表现主义*文学大师弗兰兹·卡夫卡*杰出的短篇小说。写于1923年。 小说描写一只鼹鼠打完地洞后的复杂的心理活动。它先是对
-
这是一首著名的咏梅词。傲立霜雪,一枝独秀的梅花是历来文人墨客的吟诵对象,特别是宋代咏梅词更多,其中能尽得梅花神韵的上乘之作却并不多见。 李清照的这首《玉楼春》当属其中的佼佼者,不仅写活了梅花,而且活画出赏梅者虽愁闷却仍禁不住要及时赏
-
田家(其二) 柳宗元 篱落隔烟火, 农谈四邻夕。 庭际秋虫鸣, 疏麻方寂历。 蚕丝尽输税, 机杼空倚壁。 里胥夜经过, 鸡黍事筵席。 各
-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观《走向幸福——吴建新聚焦宁夏生态移民》纪实影像展有感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观《走向幸福——吴建新聚焦宁夏生态移民》纪实影像展有感◎王健2018年1月14日《走向幸福——吴建新聚焦宁夏生态移
-
无题·洞庭木落楚天高洞庭木落楚天高,眉黛猩红涴战袍。泽畔有人吟不得,秋波渺渺失离骚。题解据《鲁迅全集·鲁迅日记》(1932年12月31日
-
《菊花·野菊》咏菊花诗鉴赏 王建晚艳出荒篱,
-
寒夜 杜耒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1]。 寻常一样窗前月[2],才有梅花便不同。 [作者简介] 杜耒(—1225),宋代诗
-
闲来无事剪指甲,连剪带研,竟生联想,指甲竟然不喊疼。指甲有生命,为何不喊疼?指甲是人的手指足趾之端外表的硬质甲角化物质,属于指端趾
-
鸳鸯是一个娇艳秀丽,风姿卓荤的姑娘。她志高行洁,聪明可爱,但也和大观园众多女儿一样,同属“薄命司”里的人物,步履着人生悲与喜、爱与恨的艰苦而短暂的历程。生命的花朵正在含苞待放,但顷刻间就被严霜所夭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