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名著《荀子集解》的年代、作者和内容精讲
荀子集解依据杨倞的荀子注的编排顺序,分为二十卷。正文用单行大字,释义用双行小字,若在双行小字中另须说明时,则用再小字做双行小注。
荀子集解的释义以清代卢文弨本为主,并附以嘉善谢氏刻本等进行全面考察。内容参考了前人的众家之说,进行了大量的引证,依据不同的版本进行了校订;对个别文字注明读音,并解释了字义。撰者自己的注解以“先谦案”引出。每句附以句义。该书句义,多以疏通原书难解之义为准则,准确揭示原书内容为宗旨,语句精炼,句义精深。如在王霸篇:国者,天下之制利用也;“天下用之利者,无过于国。”人主者,天下之利执也:“执之最利者也。”(以上“”内为释词)荀子在书中讲到:“得道以持之,则大安也,大荣也,积美之源也。不得道以持之,则大危也,大累也,有之不如无之……”,撰者说:“‘有之不如无之’谓‘有国不如无国’”,因为若君主不以“道”治天下,就会象“‘齐湣王为淖齿所杀”、“宋献公为齐湣王所灭”那样成为亡国之民,“国灭之后,其臣子各私为谥,故与此不同。”即国家灭以后,不可能像“独立”的民族那样,人民安居乐业,臣子各私为谥,国将不国了。故治国“必将以道守之”,义立而王,信立而霸,权谋立而亡。此三者明主“所宜谨慎择之”。这是“仁人”应该明白的。因而“挈提一国之人,皆使呼召礼义”、“所务皆礼义”、“不以它事害礼义也”。“其所持心持国,不行不义,不杀无罪,落然如石之固也”。礼论篇荀子曰:“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不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这是荀子讲了一个“礼”的起因问题。撰者就“故制礼义以分之”之中的“分”字说:“有分,然后欲可养,求可给”。然后说:“先王为立中道,故欲不尽于物,物不竭于欲,欲与物相扶持,故能长久,是礼所起之本意者也。”这说明,人的欲望是无限的,而物质产品却是有限的,为了限制人们欲望的无限制地增长,君主将规定出“礼”把人分成不同情况而分别对待。“该坐汽车的坐汽车,否则只能骑毛驴”。人欲受限,适当追求,则“欲不尽于物,物不竭于欲”,那么物在一定的程度上就会满足人们的欲望。让“欲与物相扶持,故能长久”。即让欲望与产品相持升长,则不论人欲或生产都会长久地保持和发展下去。这就“是礼所起之本意也”。
荀子集解广摘各家之长,重于考证,给读者予较宽的思路。撰者自己的义释,脉络清晰,语言精炼,揭示内涵准确,便于阅读。在清代,它是最完善、最详实的荀子释本,同时也适合现代人研究荀子之用。
荀子集解在三十年代即由世界书局收入诸子集成。一九八八年,中华书局在此基础上进行校点后录入新编诸子集成,先以单册出版,共上、下两册。将原文重新分段注释,原双行小字全部改为单行小字。书前有点校说明、序和考证及荀子序。
-
郦道元文《河水龙门》 河水南经北屈县故城西。西四十里有风山,上有穴如轮,风气萧瑟,习常不止。当其冲飘也,略无生草,盖常不定,众风之门故也。风山西四十里,河南孟门山。《山海经》曰: “孟门之山,其上多金
-
古文观止·隋唐五代文·韩愈·送董邵南①游河北序
-
语出唐·韩愈《进学解》:“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唐代文学家韩愈因受人谗害,屡遭贬谪。元和七年(812年),韩愈再一次做国子博士。第二年,他写了一篇对于进学问题进行辨析的文章《进学解》
-
帝都名利场,鸡鸣无安居。独有懒慢者,日高头未梳。工拙性不同,进退迹遂殊。幸逢太平代,天子好文儒。小才难大用,典校在秘书。三旬两入省,因得养顽疏。茅屋四五间,一马二仆夫。俸钱万六千,月给亦有余。既无衣食
-
国学名句“师道立则善人多,善人多则朝廷正而天下治矣”出处和解释
【名句】师道立则善人多,善人多则朝廷正而天下治矣 语出明代王艮《安定书院讲学别言》。求师从师之道确立了,那么善良人就会增多,善良人多了,那么朝廷就会端正,从而天下也就大治了。说明尊师重教事关国家的长治
-
设若让我写一本小说,以北平作背景,我不至于害怕,因为我可以拣着我知道的写,而躲开我所不知道的。让我单摆浮搁的讲一套北平,我没办法。北平的地方那么大,事情那么多,我知道的真觉太少了,虽然我生在那里,一直
-
《陈基·缓轩铭》原文注释与译文 吴郡隐君子沈
-
《海上(其一)》 顾炎武 日入空山海气侵,秋光千里自登临。十年天地干戈老 ① ,四海苍生痛哭深。水涌神山来白鸟,云浮仙阙见黄金 ② 。此中何处无人世,只恐难酬壮士心。 【注释】 ①干戈: 兵器,喻指战
-
《我微笑着走向生活》 汪国真 我微笑着走向生活 无论生命以什么方式回敬我 报我以平坦吗 我是一条欢乐奔流的小河 报我以崎岖吗 我是一座大山庄严地思索 报我以幸福吗 我是一只凌空飞翔的燕子 报我以不幸吗
-
得念珠一百八枚,以山桃核为之,圆如小樱桃。一枚之中,刻罗汉三四尊,或五六尊,立者、坐者、课经者、荷杖者、入定于龛中者、荫树趺坐而说法者、环坐指画论议者、袒跣曲拳、和南而前趋而后侍者,合计之,为数五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