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王士禛《初春济南作》山东济南初春之景
初春济南作·王士禛 山郡逢春复乍晴,陂塘分出几泉清? 郭边万户皆临水,雪后千峰半入城。
此诗作于顺治十二年(1655),描写山东济南初春之景,突出泉城“一城山色半城湖”(老残游记第二回)的美妙风光。
首句破题。“山郡”即“济南”,它是清代济南府治,城郊有千佛山、马鞍山等,故称“山郡”。“逢春”指“初春”降临。“乍晴”,刚晴,一方面写此日天气开始晴朗转暖,一方面又意味在此日之前曾连日雨雪。全诗之景象皆与季节“逢春”及天气由雨雪转晴密切相连。此句乃全诗之根基。次句“陂塘分出几泉清”,正是“山郡逢春复乍晴”的直接结果。由于天气转晴暖,“陂(béi)塘”即池塘冰雪消融,化为清澈的泉水汩汩流出。诗人以“几泉清”的设问句式表现之,含有多处池塘分流出清泉之意。
初春济南更令人叹为观止的奇妙景象,则是“郭边万户皆临水,雪后千峰半入城”。“郭”,外城,“千峰”指济南城南郊的千佛山。前句是写济南“家家泉水”(老残游记第二回)之泉城特色,后句是写著名的大明湖之奇观。这两句大笔如椽,勾勒出济南的整体风貌,人读之仿佛于空中鸟瞰,一切尽收眼底。城郭的千万户人家门前都有清泉流淌,能享受大自然的如此赐予可谓得天独厚;而积雪未融的千佛山的诸峰倒映于湖中,“雪后千峰”之洁白与湖水之碧绿相映,格外清丽纯净,更增添了大明湖之美妙。刘鹗老残游记第二回曾描写道:“低头看去,谁知那大明湖业已澄净的同镜子一般,那千佛山的倒影映在湖里,显得明明白白,那楼台树木格外光彩,觉得比上头的一个千佛山还要好看,还要清楚。”可视为此诗的注脚。“半入城”三字下得尤妙,化静为动,使无生命的千佛山具有了灵性,好像千佛山亦羡慕城内之风光而“入城”观赏,“半入城”又写出千佛山自身未动,只是以倒影入湖的奇景。
这首七绝纯然写景,不露声色,但无论是“逢春复乍晴”的好天气,还是潺潺而流的清泉,以及湖水中倒映的“雪后千峰”等,都包蕴着诗人对济南初春的审美喜悦,流荡着一种迷恋的情韵。
-
不独君嗟我亦嗟,西风北雪杀南花。不知月夜魂归处,鹦鹉洲头第几家?[姬,鄂人也。]
-
赠钱征君少阳 【作者】:李白【年代】:唐 白玉一杯酒,绿杨三月时。 春风余几日,两鬓各成丝。 秉烛唯须饮,投竿也未迟。 如逢渭水猎,犹可帝王师。 【赏析】:
-
张旭 春草青青万里余,边城落日见离居。 情知海上三年别,不寄云间一纸书。 这首诗的创作意向并不十分明朗。题目为“春草”,但是,只有首句贴题。春草是那样的碧绿青翠,以致于诗人的思绪随着这茵茵春草一直铺到
-
【题 解】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关中地区闹饥荒,民不聊生。这年秋天,杜甫弃官到秦州(现甘肃天水市),又辗转经同谷(现甘肃成县)到了四川。在亲友的帮助下,杜甫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建起了一座草堂,过
-
毛泽东诗词《七律·到韶山 ① 》原文|译文|注释|赏析 一九五九年六月 一九五九年六月二十五日到韶山。离别这个地方已有三十二周年了。 别梦依稀咒逝川 ② ,故园三十二年前 ③ 。 红旗卷起农奴戟 ④
-
在卢浮宫博物馆 ◆ 罗 丹 这里的支柱形,不是由缩进的胸部,而是由向前高举的臂肘所形成。 这种非常特殊的侧影,我已经向你说过
-
绝智弃辩,民利百倍;绝伪弃诈,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老子·十九》) 【译文】 杜绝了社会上的伪智和巧言,人民就能够得到百倍的好处;杜绝了社会上的虚伪和欺诈,人民就能够恢复到从前的父慈子孝;
-
[南朝]民歌 闻欢下扬州,相送江津弯。愿得篙橹折,交郎到头还。篙折当更觅,橹折当更安。各自是官人,那得到头还。 《那呵滩》属乐府诗《清商曲辞·西曲歌》。也可以看作南朝乐府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南朝乐
-
《牡丹·残牡丹》咏牡丹诗鉴赏 李建勋肠断题诗
-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 贾岛的诗句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上一句: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下一句: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翻译:
我在松树下询问小童,他说师傅去采药。
只有在这座山里,云雾深重,我不知道他去了哪里。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