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槿花》
凡诗用“恩”字,不粗则俗,难于造句。陈思王“恩纪旷不接”,梁武帝“笼鸟易为恩”,谢玄晖“恩变龙庭长”,李义山“但保红颜莫保恩”,此皆句法新奇,变俗为雅,名家自能吻合。作文亦然,若陆士衡“广树恩不足以敌怨”是也…… (谢榛四溟诗话卷四)
【诗例】
槿花
风露凄凄秋景繁,可怜荣落在朝昏。
未央宫里三千女,但保红颜莫保恩。
【解析】
诗忌俗,尤其应避免诗意的俗浅。严羽沧浪诗话云:“学诗先除五俗,一曰俗体,二曰俗意,三曰俗句,四曰俗字,五曰俗韵。”说得深契其理。诗歌应独辟蹊径,真诚实在地表现内在的情感,任何老调重弹,语言粗浅乏味的表达都不能成为好诗。古代诗歌中,用“恩”字的诗句很多,然其多为歌功颂德之意,或“于心本无欲言,但迫于制诏为之,故其辞多近于勉强”(朱彝尊陈叟诗集序),而真正为心声之言的很少,因其用多而滥,又多泛泛之作,故用 “恩”字“不粗则俗,难于造句”。即如老杜卓然大家,“跃马二十年,恐孤明主恩”,“吾祖诗冠古,同年蒙主恩”亦不免流于一般,何况其他诗人之作!所以,在古典诗歌创作中,从用字到言意都必须讲究。而用字、炼句往往又是诗意高雅不俗的前提,盖“句忌凡俗,意便质厚”(徐衍风骚要式),此之谓也。即或诗中采用了俚语、俗字,也应力求“变俗为雅”,如李商隐槿花诗句“但保红颜莫保恩”中 “恩”字即 “句法新奇,变俗为雅”。
此诗题为“槿花”,却不是实写槿花,而取其朝开夕凋之意,以喻宫女“红颜命薄,得欢于转瞬”,及由此而言“皇心易变”。“风露凄凄秋景繁,可怜荣落在朝昏”,表面似写槿花开谢,秋景凄凉,其实已为下句“未央宫里三千女,但保红颜莫保恩”做了铺垫。诗之妙亦在以物的自然变化来喻人的不幸命运。“恩”能变俗为雅,皆由其突破了原来常用的“恩德,恩爱”的字面意义,而在整首诗中体现出“君恩秋叶后,日日向大疏”的深层内涵。诗中“但”字可作“空”、“徒”解,(见杨树达词诠)言宫女为争得皇上恩宠亲幸,千方百计让容颜青春长驻,却空保红颜而仍不能得欢于皇上,这“莫保恩”中的“恩”是何等浅薄,何等残忍!而那群保红颜,翘首以待皇帝恩宠的宫女的命运又是多么凄苦!“恩”字在整个诗意的表达中,内涵是很深刻的。谢榛四溟诗话云:“凡作诗要知变俗为雅,易浅为深,则不失正宗矣”。这里的“恩”字,就做到了“易浅为深”、“变俗为雅” 了。
“变俗为雅”是诗歌给人以美感的根本要求。从审美角度说,诗歌要“变俗为雅”首先应抛弃创作上的功利性,清代潘建舆说“夫所谓雅者,非第词之雅驯而已,其作诗之由,必脱弃势利,而后谓之雅也。”说得很深刻。把诗歌做为趋声势,谀权贵、猎名利的工具,诗就难免沦入俗流。其次,诗应有真情实感,不作无病呻吟、矫情应酬。“不为酬应而作则神清,不为谄渎而作则品贵,不为迫胁而作则气沉。” (贺贻孙诗筏)
-
以豪放派著称的苏轼,也常有清新婉丽之作,这首《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就是这么一首杰作。“花褪残红青杏小”,既写了衰亡,也写了新生,残红褪尽,青杏初生,这本是自然界的新陈代谢,但让人感到几分悲凉。睹暮春景色,而抒伤春之情,是古诗词中常有之
-
解印归田里,贤哉此丈夫。少年曾任侠,晚节更为儒。遁迹东山下,因家沧海隅。已闻能狎鸟,余欲共乘桴。
-
董传策:罗秀山记(节选) 董传策邕巨丽,盖称青罗二山。青山在郡东南,滨江而介通衢;罗山独窈然峙其西北。其名秀,盖以道人罗秀曾居山中炼摄
-
强致南山树,来经渭水滩。生成未有意,鸦鹊莫相干。
-
我的第一張照片,拍摄于1965年正月,是我的周岁照。在我的故乡,六十年代初,照相还是一件挺难得的事。那时,县城才有照相馆,而许多父老乡
-
闻驻行春旆,中途赏物华。缘忧武昌柳,遂忆洛阳花。嵇鹤元无对,荀龙不在夸。只将沧海月,长压赤城霞。兴欲倾燕馆,欢终到习家。风长应侧帽,路隘岂容车。楼迥波窥锦,窗虚日弄纱。锁门金了鸟,展障玉鸦叉。舞妙从兼
-
范云巫山高巫山高不极,白日隐光辉。霭霭朝云去,溟溟暮雨归。岩悬兽无迹,林暗鸟疑飞。枕席竟谁荐?相望空依依。作者简介范云(451—503
-
元年寒食日,上巳暮春天。鸡黍三家会,莺花二节连。--白居易光风初澹荡,美景渐暄妍。簪组兰亭上,车舆曲水边。--刘禹锡松声添奏乐,草色助铺筵。雀舫宜闲泛,螺杯任漫传。--王起园蔬香带露,厨柳暗藏烟。丽句
-
【注释】 选自《尚书·泰誓中》。泰,极大的意思。武王伐纣,大会诸侯。武王向广大诸侯誓师,故称《泰誓》。 惟日不足:整天做,还嫌不够。 【赏析】 周文王在吕尚的辅佐下,仁慈爱民,礼贤下士,天下士人都来投
-
(明)陈继儒 《点绛唇钟鼓沉沉》 钟鼓沉沉,寺门落叶归僧独。晚鸦初宿,影乱墙头竹。长啸风前,清籁飞空谷。松如沐,炊烟断续,杯底秋山绿。 这首词写秋天傍晚山寺萧疏的景物和僧人超旷的情怀。 钟鼓沉沉,寺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