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文赏析·《祭祖(宗)文》(杜树泽)
祭文赏析·祭祖(宗)文(杜树泽)
维
公元二零零六年二月二十六日,丙戌仲春,清明将至,和风送暖,万物复苏。靖远、会宁、平川、榆中等地杜氏同祖宗亲代表三百余人,聚于我祖可乾公安息之地榆中县园子乡魏家小岔大樱桃,立碑祭祖,并以时鲜佳品,祭我祖在天之灵曰:
昭昭日月星,悠悠三百年,绵绵黄土地,拳拳报本情。
我杜氏家族先祖,跟随明太祖朱元璋起兵,肇基南京应天府,而后又随肃王,千里迢迢,来到兰州,镇守西陲。肃王驾崩,诸臣解散,我先祖遂卜居海都塬,解甲归田,至今六百年矣。惜先祖名讳及宗族渊源失考,无以为敬,诚乃千古遗憾!
今止知有我先祖讳天雨者生二世应能、三世可乾,我宗亲族人皆为可乾公之后裔。我祖可乾公生而失怙,幼年孤苦,全赖慈母李氏艰难抚育,境遇凄楚。少年即为生存所迫,流离他乡,曾以织褐布谋生,披星戴月,餐风饮雨,备尝生活之艰辛。流落魏家小岔之时,欣蒙魏公殿选厚爱,许女为妻,遂居于斯地。夫妻恩爱,相濡以沫,勤俭持家,生育六子,耕读为本,孝悌克承,自此子孙繁衍,家道复兴,功垂不休,祖德名传。延至今日,我同宗族人广布于甘肃、青海、新疆、宁夏、陕西五省地区,枝繁叶茂,人丁昌隆,仕农工商,涉足各界,学识造诣,事业有成,可谓人才济济,无愧先祖。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杜氏子孙虽人口众多,广布各地,然报本溯源,朝思暮想。叹世事沧桑变迁,物换星移,念先祖庐冢不存,茔墓无寻。今逢盛世,百废俱兴,社会和谐,人民安康。祖地乡亲满足我杜氏宗亲报本寻根之愿望,开明大义,慷慨襄助,我族人为祖可乾公勒石立碑之举,乃臻于阙成。值此奉祀之节,杜氏族人特叩拜于我祖安息之地,谨献钦仰先祖勋德之诚心,慰告先祖英灵于九泉。
慎终追远,恭敬毋忘。祖德家风,百世流芳。自强不息,振家兴邦。
我辈子孙,共同理想。立碑祭祖,众归所望。乾公吾祖,永安乐壤。
虔诚致祭。
伏惟
尚飨
杜氏家族后裔 叩呈
十三世孙杜树泽敬撰
-
吴越东南富百城,路人应羡绣衣荣。昔时结客曾游处,今见焚香夹道迎。治世用刑期止杀,仁心听狱务求生。时丰讼息多余暇,无惜新篇屡寄声。
-
《先秦散文·战国策·知伯身死国亡地分(赵策一)》原文鉴赏
-
周南·关雎在你的眼睛深处溺水惊慌失措掉进一个无底的深渊甚至来不及挣扎暴风雨已将一切席卷时间在缓解我们在荒凉之上覆盖另一个荒凉钟声
-
春节快到了,办公楼前竖起一根不锈钢旗杆,阳光下闪闪发亮。升旗时,发现旗杆上面竟然没有绳子,厂长瞪了一眼负责此事的行政科长,一脸的不
-
声声慢·李清照 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 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 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 正伤心
-
此词作于公元一一九〇年(绍熙元年庚戌)八月十七日夜。篆冈,是辛弃疾在上饶的带湖别墅中的一个地名。小酌,便宴。此词就是在这次吟赏秋月的便宴上即兴写成的。 上片写带湖秋夜的幽美景色,见出秋色之可爱,说明古人悲愁没有多少理由。“夜月
-
作于:(1934年) 三月十六日《鲁迅日记》1934年3月16日:“闻天津《大公报》记我患脑炎,戏作一绝,寄静农……”①屈原《离骚》:“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
长啸三春晚,端居百虑盈。未安胡蝶梦,遽切鲁禽情。别岛连寰海,离魂断戍城。流星疑伴使,低月似依营。怀禄宁期达,牵时匪徇名。艰虞行已远,时迹自相惊。
-
【4245】文学回忆录:全2册(木心讲述,陈丹青笔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50万字,2013年1月第1版,98元)1989—1994文学回忆录,共83讲。
-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