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唐诗之白居易《江楼月》原文、鉴赏、赏析和意境解读
白居易江楼月
白居易
嘉陵江曲曲江池,明月虽同人别离。
一宵光景潜相忆,两地阴晴远不知。
谁料江边怀我夜,正当池畔望君时。
今朝共语方同悔,不解多情先寄诗。
这首七律,是白居易回赠元稹的和答诗。元和四年(809)春三月,元稹以监察御史身份出使东川按狱,不得不离开在京城任翰林的挚友白居易。他于嘉陵江岸驿楼之上,见明月荡波而思远方友人,遂作七律江楼月以寄白。稍后,白亦作酬和元九东川路诗十二首,以表达与元稹的诚挚友情,故其题下注明: “十二篇皆因新境追忆旧事,不能一一曲叙,但随而和之,唯予与元知之耳。”这首诗是其中第五首。
诗的前四句为“追忆旧事”,亦即追忆元稹写江楼月之时,自己也在长安望月思友。“嘉陵江曲曲江池,明月虽同人别离。”落笔亦由望月写起,点出离别思念之情。意谓:当你在嘉陵江湾望月之时,我也在曲江池畔望月怀思;明月虽与昔日相同,但人隔千里,绝难相见,我们无法像你在京都之时常相欢聚,步月吟诗;眼望明月,引起的唯有一片别离之情。这首联用月虽同而人远离,不能共赏明月,暗示出对友人的思念。“一宵光景潜相忆,两地阴晴远不知。”承上,续写深沉的思念和关切之情。意谓:因明月勾起了我万千思绪,搅得人彻夜难眠,不禁悄然忆起往昔我们共同度过的欢乐时光,使人倍觉怀恋;也不知你那边阴晴如何?我们身居两地是否能同见明月?这颈联,以“一宵光景潜相忆”,即整夜的默默思念,抒写出思念之深;以“两地阴晴远不知”,抒写出对友人处境的关切。
诗的后四句,则是写在得元诗之后的“新境”中,对“旧事”的看法。“谁料江边怀我夜,正当池畔望君时。”一转而写得元诗之后,不谋而合的怀友之情。意谓:谁能想到你在江边怀我的时候,我也正在池畔望月想你呢。这颔联,用“谁料”、“正当”貌似写出乎意料的巧合,实则正表现出二人心灵相通的诚挚友谊——就连望月相怀也竟是不约而同的。“今朝共语方同悔,不解多情先寄诗”结于懊悔未能早寄诗篇,以慰友人,意谓:现在我们二人共同说出那日望月相怀的情景,方才悔恨万分,为何不晓得先寄诗篇以慰多情之人。这尾联,用“今朝”、“方”表示寄诗之迟及思念时间之长,“共语”、“同悔”,则表示二人的思念同样深沉。
全诗以望月怀人为引线,构思精巧,抓住两地望月这一典型的情节描写,利用这貌似巧合的举动,突出了挚友之间心灵相通的友谊。
-
宋词典故·角黍 【出典】 晋·周处《风土记》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据《初学记》卷四引)又,“又以菰叶裹黏米煮熟,谓之角黍。”(据《艺文类聚》卷四引)。 【释义】 角黍即粽子,从晋时起即有端午节
-
主人能爱客,终日有逢迎。贳得新丰酒,复闻秦女筝。柳条疏客舍,槐叶下秋城。语笑且为乐,吾将达此生。
-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出处】唐陈子昂《 登幽州台歌 》。 【意思】想到天地时空的悠久无限, 独自感到悲从中来,怆然泪下。悠悠: 长久。怆(chung)然:伤悲的样子。涕 (t):眼泪
-
高贤侍天陛,迹显心独幽。朱轩骛关右,池馆在东周。缭绕接都城,氤氲望嵩丘。群公尽词客,方驾永日游。朝旦气候佳,逍遥写烦忧。绿林蔼已布,华沼澹不流。没露摘幽草,涉烟玩轻舟。圆荷既出水,广厦可淹留。放神遗所
-
浮生若梦,红尘中多少缘于今生错失,在失之交臂的那一刻,我们不曾发觉,任由那属于自己的缘在时空变幻中渐行渐远最后成陌路。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伤感的经典美文,欢迎阅读参考! 伤感的经典美文 篇1 来到这个陌生的城市之前,我想象过很多可能会遇到的状况,思考过为什么要来到这里,为什么要放弃以前那种早已经习惯的生活,那种看似稳定的生活。 还记得曾经在看到过一篇文章,记忆清晰就是两个字“习惯”。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习惯,就像你习惯了喝茶、他习惯了
-
摊破浣溪沙纳兰容若林下荒苔道韫家,生怜玉骨委尘沙。愁向风前无说处,数归鸦。半世浮萍随逝水,一宵冷雨葬名花。魂是柳绵吹欲碎,绕天涯。
-
行慎则能坚其志,言慎则能崇其德。|什么意思|大意|注释|出处|译文
《行慎则能坚其志,言慎则能崇其德。》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冰冻的玫瑰刘墉院子虽然不小,但因为贪心地种了太多花,也便感觉局促了起来。花是一丛叠一丛的,随着荣发的季节先后而下种,也常算好了高低
-
你的名字百无聊赖的时候,翻阅曾经写下的日记。那些密密麻麻的心事,忧伤得可以拧出水来,在岁月里渐渐晕开了痕迹,却没有消逝。多少年后,
-
外国童话《[苏联] 库古利季诺夫·瞎话七十二》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