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国学文化 > 经典文摘

《摊破浣溪沙·林下荒苔道韫家》解读赏析

作者:song来源:互联网更新时间: 阅读:0

 《摊破浣溪沙·林下荒苔道韫家》解读赏析

摊破浣溪沙

纳兰容若

林下荒苔道韫家,生怜玉骨委尘沙。愁向风前无说处,数归鸦。

半世浮萍随逝水,一宵冷雨葬名花。魂是柳绵吹欲碎,绕天涯。

有咏絮之才的女子长眠地下,怎不让人怜惜她如何忍受着风沙。这种情愫无法向人言说,只能立在风中细数暮归的群鸦。

三十华年就像浮萍随水而去,一夜的风雨就埋葬了鲜花。我的魂魄就像柳絮一样快要被风吹碎了,漫山遍野飘落天涯。

“林下”,张九龄感遇十二首第一首:“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这里是“林下美人”的出处,纳兰容若、曹雪芹、高启皆有诗句。诗用比兴手法,不求人知。

谢道韫(349—409),东晋著名才女。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回有“金陵十二钗正册判词”云:“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其中“咏絮才”用的是东晋才女谢道韫的故事。据晋书·王凝之妻谢氏传:“王凝之妻谢道韫,聪明有才辩,尝内集,雪骤下,叔谢安曰:‘何所拟也?’安兄子朗曰:‘撒盐空中差可拟。’道韫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安大悦,众承许之。”后世常称赞能诗善文的女子为“咏絮才”。

谢道韫有“林下之风”,不是闺房之秀。初,同郡张玄妹亦有才质,适于顾氏,玄每称之,以敌道韫。有济尼者,游于二家,或问之,济尼答曰:“王夫人神情散朗,故有林下风气。顾家妇清心玉映,自是闺房之秀。”谢道韫是东晋才女,出身名门望族,一代名将谢安之侄女,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媳,才学过人,聪慧高雅,且临危不乱。“旧时王谢堂前燕”,诗中所说的“王”、“谢”两大家族正是她的婆家和娘家。

“葬花”,如“葬花天气”,“黛玉葬花”源自容若的诗并不是没有根据的。红楼梦里多次提到“葬花”。有一次,宝玉携了一套会真记,坐在桃花树下的石头上,正看到“落红成阵”,只见一阵风过,把树头上桃花吹下一大半来,落得满身满书满地皆是。宝玉要抖将下来,恐怕脚步践踏了,只得兜了那花瓣,来至池边,抖在池内。此时,林黛玉肩上担着花锄,锄上挂着花囊,手内拿着花帚。告诉宝玉:“撂在水里不好。你看这里的水干净,只一流出去,有人家的地方脏的臭的混倒,仍旧把花糟蹋了。那犄角上我有一个花冢,如今把他扫了,装在这绢袋里,拿土埋上,日久不过随土化了,岂不干净。”后来林黛玉还作了葬花词:“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闺中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在与史湘云联句时,林黛玉也以“冷月葬花魂”来对“寒塘渡鹤影。”

“浮萍”,古人认为杨花入水化为浮萍。“风絮飘残已化萍”,风中飘残的柳絮,已经化作水面的浮萍。“风中柳絮水中萍,聚散两无情。”两者都是飘零之物。

“半世”,这个薄命的女子只活了三十岁。这首诗大约是他三十岁时作的。古制六十岁为一甲子,三十岁算是“半世”。

纳兰性德(1655—1685)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出生于1655年1月19日(阴历1654年12月12日)。

纳兰是武英殿大学士明珠长子。年少聪颖过人,文武全才,天分中自有一段痴情:“自是天下痴情种,不是人间富贵花。”(塞上咏雪花)

康熙十五年(1676)二十二岁时中丙辰科二甲第七名,赐进士出身,后授三等侍卫,循进一等,武官正三品。作为康熙御前一等侍卫,常常扈从康熙外出、远征,领略过“万里西风瀚海沙”的大漠风光。

纳兰身居高位,却爱结交汉族布衣文人,如朱彝尊、陈维崧、顾贞观、姜宸英、严绳孙等,其居渌水亭经常成为他们的雅聚之所。纳兰一生著作颇丰:通志堂集二十卷,编选今词初集、名家绝句钞、全唐诗选等书。

纳兰的主要成就在词,存三百四十九首,刊印为侧帽、饮水集,后多称纳兰词。风格清新隽秀,哀感顽艳,有南唐后主遗风。王国维有评:“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由初人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与纳兰幼时曾陪康熙伴读,感情非常好。曹寅曾题诗:“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曾知?布施廊落任安在,说向名场此一时。”(题楝亭夜话图)

纳兰大约有一段不好对外人说的难言的恋情:“花丛冷眼,自惜寻春来较晚。知道今生,知道今生哪见卿。天然绝代,不信相思浑不解。若解相思,定与韩凭共一枝。”(减字木兰花)

韩凭是战国时宋康王舍人,其妻何氏不愿屈从宋康王的淫威,遂暗中自腐衣裳,登楼时坠落而亡,衣袖碎裂化作彩蝶翩飞。却被宋康王分葬遥望,后坟头长出相思树,根叶上下相交。相思树上有雌雄鸳鸯栖息,早晚不离,交颈悲鸣,凄声断人肠。纳兰用这个典故,也许是有宫中的难言之隐。

纳兰娶妻两广总督尚书卢兴祖之女卢氏,后诰赠一品夫人,成婚三年后妻子亡故。继娶官氏,其妾颜氏,后纳江南才女沈宛。

1685年7月1日(阴历五月三十)病逝,葬于京西皂荚屯,时年三十一岁。

纳兰平生自署俱为“成德”。周之琦:“南唐李重光后身也。”况周颐:“纳兰容若为国初第一词手。”朱祖谋:“容若小词,直逼北宋,八百年来,无此作者。”王国维:“北宋以来,一人而已。”梁启超:“清初学人第一。”他在书画、篆刻、音乐、天文、地理、历算、西方科学都有涉猎。

“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悔多情。”纳兰是多情的也是痴情的,他身上有贾宝玉的影子。很多人包括乾隆皇帝都觉得容若就是宝玉的原形(此言明珠家事也)。

在红楼梦开卷第一回,作者自云:“当此时则自欲将已往所赖上赖天恩、下承祖德,锦衣纨绔之时、饫甘餍美之日,(甲戌本凡例)背父母教育之恩、负师兄规训之德,已至今日一事无成、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记,以告普天下人。虽我之罪固不能免,然闺阁中本自历历有人,万不可因我不肖,则一并使其泯灭也。”

这些带有忏悔意味的话,容易使人联想到这部书描写的极可能是和朝廷有着密切关系的达官显贵的家事。所以纳兰明珠家事说、傅恒说、和珅说、张侯说及清世祖董小宛说等索隐派的猜测众说纷纭,但是影响最大的还是纳兰家事说。

红楼梦里的贾府映射的曹家遭遇与纳兰一家的盛衰荣辱。纳兰的性格才情,和宝玉也有极大的相似之处。

乾嘉时期著名常州派经学家宋翔凤(1776—1860)在能静居笔记中说:“曹雪芹红楼梦高庙末年和珅以呈上然不知所指高庙阅而然之曰此盖为明珠家作也后遂以此书为珠遗事。”

俞平伯的祖父俞樾在小浮梅闲话说:“红楼梦一书,世传为明珠之子而作。明珠子名成德,字容若。”(曲园杂纂)“红楼梦一书,脍炙人口,世传为明珠之子而作,明珠之子何人也?余曰:明珠子名成德,字容若,通志堂经解,每一种有纳兰容若序,即其人也。”

陈康祺郎潜纪闻:“红楼梦一书也,即记故相明珠家事,金陵十二钗,皆纳兰侍卫所奉为上客者也。”松轩随笔的作者张维屏说:“容若,原名成德,大学士明珠之子,世所传红楼梦贾宝玉,盖即其人也。红楼梦所云,乃其髫龄时事。”甲戌本石头记墨笔批书人孙桐生也说:“予闻之故老云,贾政指明珠而言,雨村指高江村,宝玉之为容若无疑。”

纳兰曾扈从康熙北巡,写下了“因听紫塞三更雨,却忆红楼半夜灯”的佳句。此外,他还有“此夜红楼,天上人间一样愁”、“今宵便有随风梦,知在红楼第几层”、“只休隔梦里红楼”等带有“红楼”字眼的绝妙佳词。稍后高鹗的内兄张问陶也为高续补红楼梦写下了“侠气君能空紫塞,艳情人自说红楼”的诗句。纳兰也是解读红楼梦的一把钥匙。

猜你喜欢
  • 王维《苑舍人能书梵字兼达梵音,皆曲尽其妙,戏为》全诗赏析

    名儒待诏满公车。才子为郎典石渠。莲花法藏心悬悟,贝叶经文手自书。楚词共许胜扬马,梵字何人辨鲁鱼。故旧相望在三事,愿君莫厌承明庐。

  • 《辽阳海神传》原文和解析

    辽阳海神传 明代文言短篇传奇小说。一卷。蔡羽撰。蔡羽(?—1541),字九逵,别号林屋山人、左虚子,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成书于明嘉靖十九年(1540)前。 现存主要版本有《古今说海》本;清宣统国学扶

  • 张九龄《登乐游原春望书怀》全诗赏析

    城隅有乐游,表里见皇州。策马既长远,云山亦悠悠。万壑清光满,千门喜气福花间直城路,草际曲江流。凭眺兹为美,离居方独愁。已惊玄发换,空度绿荑柔。奋翼笼中鸟,归心海上鸥。既伤日月逝,且欲桑榆收。豹变焉能

  • 孟浩然《晚泊浔阳望香炉峰》原文|赏析|鉴赏|解读|意境

    孟浩然《晚泊浔阳望香炉峰》 孟浩然 挂席几千里,名山都未逢。 泊舟浔阳郭,始见香炉峰。 尝读远公传,永怀尘外踪。 东林精舍近,日暮但闻钟。 孟浩然早年便隐居家乡鹿门山,中年以后曾一度想出仕,赴长安应试

  • 荀子名言·国危则无乐君,国安则无忧民

    国危则无乐君,国安则无忧民 国危则无乐君,国

  • 王安石《上运使孙司谏书》原文、赏析和鉴赏

    王安石 伏见阁下令吏民出钱购人捕盐,窃以为过矣。海旁之盐,虽日杀人而禁之,势不止也。今重诱之,使相捕告,则州县之狱必蕃,而民之陷刑者将众。无赖奸人,将乘此势,于海旁鱼业之地,搔动艚户,使不得成其业。艚

  • 全祖望《梅花岭记》 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顺治二年乙酉四月 ① ,江都围急 ② 。督相史忠烈公知势不可为 ③ , 集诸将而语之曰:吾誓与城为殉,然仓皇中不可落于敌人之手以死, 谁为我临期成此大节者?副将军史德威慨然任之。忠烈喜曰:吾尚 未有子

  • 苏轼《寒食夜》全诗鉴赏

    漏声透入碧窗纱,人静秋千影半斜。沉麝不烧金鸭冷,淡云笼月照梨花。

  • 《惊雪·[唐]陆畅》原文与赏析

    [唐]陆畅怪得北风急,前庭如月辉。天人宁许巧,剪水作花飞。冬日飞雪原属正常的自然现象

  • 高康《独轮车回忆录》

    前线推回的独轮车因长期失业而昏睡了数十年这一觉醒来它变得更加紧张给战士们的粮食怎么还没凑齐过冬的棉衣也该准备了为什么没人喊醒我误了

相关栏目:
  • 文化杂谈
  • 经典文摘
  • 优美散文
  • 辞赋名篇
  • 古文观止
  • 诗经鉴赏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文化杂谈 | 经典文摘 | 情诗名句 | 古诗名句 | 标签聚合

    本站资源均收集整理于互联网,其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您权利的资源,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及时撤销相应资源,邮箱1687462752@qq.com

    Copyright © 2012-2022 开心文学网 版权所有 皖ICP备202200797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