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图序》原文|翻译|赏析
唐·白居易2
荔枝生巴峡间3,树形团团如帷盖4。叶如桂,冬青;华如橘5,春荣6;实如丹7,夏熟;朵如葡萄8,核如枇杷,壳如红缯9,膜如紫绡10,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11:大略如彼,其实过之。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
元和十五年夏12,南宾守乐天13,命工吏图而书之14,盖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
1本文是白居易为所绘的“荔枝图”所作的说明,故称“序”。2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唐代大诗人,有白香山集。3巴峡:四川东部三峡一带。4 帷盖:车的帷幔和篷子。5华:花。6荣:草类开花,此指荔枝树开花。7丹:即朱砂。8朵:此指颗粒状的果实。9缯(zeng):绸子。10膜:指荔枝果壳内的一层薄膜。绡(xiao):生丝织品。11醴(li):甜酒。酪(luo ):奶制品。12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元和:唐宪宗年号。13南宾守:南宾太守,当时白居易任此职。唐代忠州又称南宾。14工吏:指画工。
【析点】 荔枝,南方水果的佳品、珍品。在古代,北方人不要说品尝,恐怕见到的也不多。而且由于唐代贵妃杨玉环之嗜食,荔枝又关连着多少悲喜惨烈的故事,人们自然想要了解此物,所以白居易到荔枝产地忠州后,才派人绘图并亲自著文介绍荔枝的特质。
白居易对荔枝所作的介绍,由树、叶、花写到果实;对果实又由外写到内,由形写到色再到味。这一番介绍从大到小,从粗到细,层次分明,详略得体。清人莫友棠说:“大抵写物赋体难肖者,则当以比体肖之”(屏麓草堂诗话)。白居易写荔枝,一连用了十个比喻状荔枝之形、色、味,十种喻体都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所习见,使未见荔枝者借助以往的经验得以对荔枝产生具体印象,可说是深得“以比体肖之”之法。但白居易并不认为自己状物已臻极致,所以他说“大略如彼,其实过之”,使读者不死于作者句下,这更是白居易以比肖物的科学态度。他最后又提醒人们,荔枝“若离本枝”,一二三日则色香味俱变,这是告诉那些“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且莫被所见的具体物象迷惑,此亦其咏物的匠心吧!
-
论雅俗共赏 陶渊明有“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诗句,那是一些“素心人”的乐事,“素心人”当然是雅人,也就是士大夫。这两句诗后来凝结成“赏奇析疑”一个成语,“赏奇析疑”是一种雅事,俗人的小市民和农家子
-
六十八无疾言剧色六十八无疾言剧色 吕正献公自少讲学,明以治心养性为本,寡嗜欲,薄滋味,无疾言,无剧色,无窘步,无惰容,笑悝近
-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①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 盛爱牡丹 ②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③ ,中通外直, 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④ 。 予谓菊
-
披轩肆流览,云壑见深重。空水秋弥净,林烟晚更浓。坐隅分洞府,檐际列群峰。窈窕生幽意,参差多异容。还惭大隐迹,空想列仙踪。赖此升攀处,萧条得所从。
-
【原题】:同钱则父登郡城观予所和梅仲潜金山吊东鲁林表民逢吉诗淮民同赋一绝
-
史学者,学问之最博大而切要者也,国民之明镜也,爱国心之源泉也。
【名句】史学者,学问之最博大而切要 ① 者也,国民之明镜 ② 也,爱国心之源泉也。 【注释】①切要:最重要。②明镜:历史有借鉴作用,故曰明镜。 【释义】史学是学问中最博大最重要的一种,它是国民的明镜,
-
宋·苏轼2黄筌画飞鸟,颈足皆展。或曰3:飞鸟缩颈则展足,缩足则展颈,无两展者。验之信
-
此系咏物题,若但刻划黄金,纵使尽态极妍,是为物作传,非诗家所取也,必有寓意,于大处落墨,方是好诗。首句二句引事起,用燕昭王事,又极活泼,不落呆诠。三句变换,四句足三句意,而缴首二句。此诗前半正面写,后
-
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怀人,而景中有人,人前有景,情景历历,互相交融,重点突出了倦客怀人、思念妻子的主题。 上片描写“晓行”所见所闻所感的情景。头三句说,角声催促清晓,曙光开始到来;因为天未大亮,听那睡鸟还没有被惊醒,邻村邻户的雄鸡先
-
【注释】:出自《古诗十九首》之十二。逶迤:长貌。相属:连续不断。回风:旋风。萋:盛也。“萋已绿”,犹言“妻且绿”。以上四句写景物,这时正是秋风初起,草木未衰,但变化即将来到的时候。晨风:《诗经·秦风》篇名。《晨风》是女子怀人的诗,诗中说“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