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朴·〔仙吕·点绛唇〕金凤钗分 原文、鉴赏、赏析和意境解读
金凤钗分,玉京人去秋潇洒。晚来闲暇,针线收拾罢。独倚危楼,十二珠帘挂。风潇飒,雨晴云乍,极目山如画。
〔混江龙〕断人肠处,天边残照水边霞。桔荷宿鹭,远树栖鸦。败叶纷纷拥砌石,修竹珊珊扫窗纱。黄昏近,愁生砧杵,怨入琵琶。
〔穿窗月〕忆疏狂阻隔天涯,怎知人埋怨他?吟鞭醉袅青骢马。莫吃秦楼酒、谢家茶,不思量执手临岐话。
〔寄生草]凭栏久,归绣闱,下危楼强把金莲撒。深沉院宇朱扉,立苍苔冷透凌波袜。数归期空画短琼簪,揾啼痕频湿香罗帕。
〔元和令]自从绝雁书,几度结龟卦。翠眉长是锁离愁,玉容憔悴煞。自元霄等待过重阳,甚犹然不到家?
〔上马娇煞〕欢会少,烦恼多,心绪乱如麻。偶然行至东篱下,自嗟自呀,冷清清和月对黄花。
此乃闺怨之曲。白朴的散曲作品现存十六首小令和四个套曲。其中,有代表性的作品就是〔仙吕·点绛唇〕套曲。因其文字清丽、韵致风雅,颇见融裁化机之妙,故明以来的太和正音谱、盛世新声和北词广正谱等书均收有此套曲或是它的支曲。
此套曲首曲为〔点绛唇〕双调。一般杂剧第一折首曲多用〔点绛唇〕开端,后紧接〔混江龙〕。〔点绛唇〕每曲五句。第二句通常为四字句。也可为五字句,但北词广正谱视作变格。白朴此曲可以看作是两个〔点绛唇〕的合璧。前曲将正格的第二、三句(字数分别为四字、三字)合成一句,故有“玉京人去秋潇洒”句。后曲第二句变为五字句,即前述之变格。自“独倚危楼”起的后〔点绛唇〕犹如前曲之依调回环。
起句“金凤钗分,玉京人去秋潇洒”,交待时令和缘何事而发。一写离人辞家远行,闺妇念远。一写时令恰在秋季,用“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的环境来映衬闺妇孤寂的心境。凤钗,是古代女子头上常用的饰物,故常用作信物、凭证。古代夫君远行,多向妻子求钗,以慰思念。录异传曾载吴人费季客贾去家临行时求妇分钗一事。玉京,原指道教玄都,转指遥远的仙居。玉京人,原指道人,这里借指远行他乡的日夜思念的男子。潇洒,形容秋色凄清冷寂。杜甫玉华宫词有“万籁真笙竽,秋色正潇洒”。正逢江山寂寞,妇怯秋灯的季节,亲人又远走他乡,情景相融,触景伤情,更添几多愁绪。闺妇在绣房里晚来无事,却没有心思去做针线活。白朴在第三、四句用“晚来闲暇,针线收拾罢”这个有代表性意义的细节,成功地写出闺妇心事沉重、愁怀郁郁的孤寂难捱之情。“独倚危楼,十二珠帘挂”,言闺妇无赖,独自凭靠高楼,卷起珠帘,极目远望。杜牧咏帘诗有“沉沉伴春梦,寂寂待华堂。谁见昭阳殿,真珠十二行”,罗隐咏帘诗也有“会看得见神仙在,休下真珠十二行”。十二珠帘,意指缀满珠子的精美的帘子。以上写闺妇。以下三句用渲染法写秋色,实为烘托闺妇的“相思人不归,望断天涯路”的惆怅心情。白朴选用萧飒之秋风、侵寒之秋雨、巧谲之秋云写闺妇倚楼所见。风作秋声,肃杀冷漠。一阵秋雨袭过,人怯衣单,倏忽转晴,又秋云乍起。秋天的傍晚景象是如此凄清,俨如闺妇凄清冷寂的心境。不书情语,尽由景语托出,缠绵清奇,情景化一,后以“山如画”结,宕开一笔,愈见颖妙。
〔混江龙〕句字不拘,可以增损。白朴此曲句式为正格,计四十四字。一般要求第三、四句,第五、六句和第八、九句,三联分别对仗。起句以“断人肠处”幽幽而起,将读者审美观察的视线与闺妇的极目远望,皆引至水天交际处。昔日执手言别之处本来令人肠断,如今天各一方,再看看天边落日残照和水边隐隐的烟岚流霞,别后之思念情切,自然流出,愈觉深婉。第三四句用“枯荷”、“宿鹭”、“远树”、“栖鸦”等秋天景色作背景来衬托人物心境,花愈凋落,景愈萧杀,情愈深切。第五、六句继写秋景,用加倍写法,把败叶纷纷拥向石阶和修竹珊珊随风拂动窗纱这些富有动趣的景色,对秋景作进一步渲染,绘出一幅秋江念远的图画。最后三句,再复写闺妇。这时,日已西沉,极目已不可望,那些惹人怀远的景色也将渐渐地融入那昏暗的暮色之中,一天又这样过去了,思念的人仍然未归,捣衣的砧杵声阵阵传来,离愁别恨更何以堪,只得怀抱琵琶将怨夫不归之情倾述于促节清音之中了。
以上两曲自然浑成,先点题旨,继而写闺妇远望,由闺妇目之所接,缘情写景,又因暮色之故,景色所写也由天及地,由远及近,最后陡转凄凉,转思念为哀怨,化有情为“无情”,哽咽之语,情伤可见。
白朴是元代重要的杂剧作家,曾列为“元曲四大家”之一。除写杂剧之外,也写词和曲。其词作风格多豪放,其曲却风流蕴藉、运思绵密,最擅于用景色烘染情事,以上两曲可属此类之佳制。
以下四曲,均写情事。〔穿窗月〕紧扣第二曲结句之“愁”。闺妇愁什么呢?她想起那个离家远行又无音讯的疏狂之人,因为远隔天涯,是无法知道亲人的埋怨的,他大概正在吟诗扬鞭,醉醺醺地骑着青骢马到处闲逛哩。闺妇由此不免担忧起来。他心中默默叮嘱规劝那个疏狂之人,劝他不要寻欢作乐,不要忘了分别之日手拉着手说的话。“袅”,原形容细长柔软之物随风摇摆之姿态,这里言醉态。“秦楼”、“谢家”,古诗词中常指寻花问柳、恣酒作乐之场所。
〔寄生草〕共七句,承〔穿窗月〕写闺妇愁郁不安的心情,用层递手法进一步突出“愁”字。独倚危楼,凭栏时久,夜幕降临后已无法再作远眺,闺妇从绣楼下来,愁绪恹恹,勉强地移动着纤纤碎步。深邃沉寂的庭院为朱红的门窗锁住,闺妇站在长满青苔的阶砌上,露水已浸透她的鞋袜,寒意袭人。为了推算离人的归期,琼簪越划越短,又有何用?为了擦拭脸上的泪痕,一次又一次地湿透了香罗帕,而思念的人却依然在外。这里,白朴用“强把金莲撒”、“冷透凌波袜”、“空画短琼簪”、“频湿香罗帕”,把一个爱之深、思之切的闺妇愁绪难遣的心情绘声绘色地描绘出来。“金莲”,指古代女子的纤足。“朱扉;”,指高庭大院比较讲究的红色门窗。“凌波袜”,出自三国时代的诗人曹植之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生尘”),后用此形容美好女子的绣袜。古人计算外出亲人的归期,常用头簪在墙上划数。亲人经久不归,故有“空画短琼簪”之句。
〔元和令〕紧扣第二曲结句之“怨”。闺妇怨什么呢?离人远行,至今不得音讯,只得多次地用龟甲来占卜归期。因为思念离人,终日愁眉难展,如花似玉的面容也憔悴了。从年初过元宵节一直等到秋之重阳,为什么还不见离人回家?“雁书”,指书信。史记曾载雁足系帛书事。“结”,问卜。“甚”,什么。宋代姜夔齐天乐·蟋蟀词有“夜凉独自甚情绪”。“翠眉”,指女子秀眉。此曲犹如闺妇之内心独白,将其又爱怜又怨恨的复杂心理活动生动地表现出来。
〔上马娇煞〕承〔元和令〕而来,写闺妇愁怨难解之后心烦意乱,在院中徘徊彷徨,倍增凄寂。回忆起来,与相爱的人在一起的欢乐太少,烦恼却不少,心绪纷乱,一如“剪不断,理还乱”的麻团。不知不觉地已经走到了东篱下,自怜自叹,冷清清地与天上孤月一起对着菊花叹息。
全套写得情景交触,宛转关情,起伏映带皆落至“愁”、“怨”二字,真乃活色生香之大家手笔。
-
[德国]卡尔·马克思《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演讲词
[德国]卡尔马克思 历史本身就是审判官,而无产阶级就是执刑者。 【演讲词】 那些所谓的1848年革命,只不过是些微不足道的事件,是欧洲社会干硬外壳上的一些细小的裂口和缝隙。但是它们却暴露出了外壳下面的
-
第一首诗的起笔即化用“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一语,点明主题,并以感情急切、激愤的“情何极”、“气未平”定下了全篇悲壮激越的基调,表达出作者誓灭清人,恢复明朝的强烈爱国情感。接下来由情入景,写道:雄风中,传来军中的号角声;红日里,飘动着战旗
-
天于人,无厚也;君于民,无厚也;父于子,无厚也;兄于弟,无厚也。何以言之?天不能屏勃厉之气,全夭折之人,使为善之民必寿,此于民无厚也。
-
四旬诗既是咏画中鹦鹉,又是写诗人自己。前两句说,鹦鹉羽毛脱落,离开了金殿,独自依托在侍御家的墙壁上哀鸣,实际上是在写自己遭受挫折,从翰林院失意归来,形单影只,前来向侍御史倾诉衷肠。后两句说,鹦鹉能模仿人说话,终究要被遗弃,最后还得飞向陇
-
寿陵 ① 余子之学行于邯郸 ② 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 直匍匐而归耳。 ——《庄子·秋水》 【注释】 ①寿陵:燕国地名。②邯郸: 赵国国都,故址在今河北邯郸市,城周达数十里。 【意译】 有个寿陵少
-
此篇粉香脂腻,近花间语,未免俗艳之气。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含有千娇百媚的古诗词,内容包括有没有带娇的诗句,描写人风情万种.千娇百媚的诗词.曲.好句.好词.,描写人风情万种.千娇百媚的诗词.曲.好句.好词.。有啊```千娇百媚 江山如此多娇,令天下英雄竞折腰。 美人如此多娇 英雄连江山都不要 一颦一语 如此温柔妖娇 城西杨柳向娇晚,门前沟水波
-
昨夜梁园里,弟寒兄不知。庭前看玉树,肠断忆连枝。
-
关于春天月亮思乡的古诗词名句(描写春天,月夜,思乡的千古名句)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关于春天月亮思乡的古诗词名句,内容包括描写春天,月夜,思乡的千古名句,描写春天,月夜,思乡的千古名句,关于月亮思乡的古诗大全。《春江花月夜》年代: 唐 作者: 张若虚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
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
【名句】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 匾: 同扁。铜豌豆: 原是妓女对老狎客的昵称。这里含有性格坚强的意思。句意: 我是一颗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 响珰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