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诗词名句 > 古诗名句

苏轼《泛颍》原文、鉴赏、赏析和解读

作者:song来源:互联网更新时间: 阅读:0

 苏轼《泛颍》原文、鉴赏、赏析和解读

【原文】
我性喜临水,得颍意甚奇。
到官十来日,九日河之湄。
吏民喜相语:“使君老而痴。”
使君实不痴,流水有令姿。
绕郡十余里,不驶亦不迟。
上流直而清,下流曲而漪。
画船俯明镜,笑问“汝为谁?”
忽然生鳞甲,乱我须与眉。
散为百东坡,顷刻复在兹。
此岂水薄相,与我相娱嬉?
声色与臭味,颠倒炫小儿。
等是儿戏物,水中少磷缁。
赵陈两欧阳,同参天人师。
观妙各有得,共赋泛颍诗。

【鉴赏】
宋之颍州治所在今安徽阜阳。城临颍河。河亦即西湖。清一统志:“西湖在阜阳县西北三里,长十里,广二里。颍河合诸水汇流处也。”
苏轼于元祐六年(1091)八月来知州事。元祐初,司马光一派上台,尽废王安石新法。苏轼经过多年阅历,看到“新法”实效,认为“不可尽改”,不肯“唯温(司马光封温国公)是随”,因而又为司马光一派所排挤,由翰林学士承旨兼侍读出知颍州。当时便有人说:“内翰(翰林学士承旨的雅称)只消游湖中,便可以了郡事”(王直方诗话)。秦观也给苏轼寄诗说:“十里荷花菡萏初,我公所至有西湖。欲将公事湖中了,见说官闲事亦无。”这首题为泛颍的诗,也就是写游湖的事。真的官闲无事吗?一方面,政简刑轻(即不去敲扑百姓,不去掠夺民财),在封建社会中已算循吏;另一方面,当时,王安石变法已经失败,原来两派的政见之争,变成争权夺利,互相倾轧,使苏轼无可作为,但求洁身自好,因而以泛颍自娱。
题为“泛颍”,故不仅写“颍”,更着重写“泛”。
首两句,十字中包括三层意思:一是性本爱水;二是颍水之“奇”;三则言外之意是对颍自然爱得更甚了。爱到什么程度呢?接着写出“到官十来日,九日河之湄”。这是一个极不寻常的行动,因为从来未见过这样的“使君”。正是通过这一极不寻常的行动,写出了泛颍之勤,从而反映爱颍之深。他像拉家常似的,由颍到泛颍,由爱好到行动,作了初步介绍。至于颍之“奇”处与泛之可乐,留待下文再写。
下文怎样写法呢?
他妙想天开,用“吏民”的“笑相语”把诗境展开。吏民笑他“老而痴”,好像是贬语,其实却是亲昵的表现。苏轼在另一首诗中,代别人说:“吏民莫作官长看,我是识字耕田夫。”“吏民笑相语”正是没有把他当作官长看待,说他“老而痴”,就不是贬抑而是怜悯。更妙的是他竟否认为痴,这又与那些附庸风雅的文人不同。当然,否认为痴,又是为了转入“流水”“令姿”的描写。从诗的结构说,这四句是承上启下的过渡段。由于他插进“吏民”的笑语与自己的辩解,使得波澜起伏,妙趣横生。
水的姿态是很难写的,尤其是旁无山林,中无激湍,就更难写。诗人是怎样写的呢?
他抓紧“流”字,先从流速写,“不驶”、“不迟”,恰到好处。再就波澜写,或“直而清”,或“曲而漪”,把颍水上、下流的姿态作了细致刻画。前面说过:他写的是“泛颍”(与梅尧臣的“看水”不同),所以不是从一点写,而是要写泛颍的全过程(十余里、上流、下流),写直处、曲处的不同姿态。观察细致,刻画精密。
水的姿态还常因风而变化。但如直写“风乍起,吹皱一河河水”,就没有多少意思了。苏轼想得很妙:先写“画船俯明镜,笑问‘汝为谁?’”风平浪静,波平如镜,自己影子倒在水中,自己和自己开起玩笑。“汝”正是东坡自己。忽然,微风乍起,波摇影乱,便“散为百东坡”了;然而风一停,波又静,影子“又在兹”了。他不仅写出真相,还写出变相,不仅是画工之笔,简直是戏剧之笔了。对此,他设想为水之“薄相”(游戏,今沪语尚有之,只是写作“白相”),觉得是水在和自己开玩笑。方东树说:苏轼“随意吐属,自然高妙……情景涌现,如在目前”(昭昧詹言),用指此等,是很适合的。但还须看到:他之所以这样写,还有更深刻的用意,从下文可以看出。
“声色与臭味,颠倒炫小儿”。意谓世人为富贵荣华、声色货利所炫惑,弄得七颠八倒。在苏轼看来,其中得失,只是顷刻间的变化,也是儿戏之 物,与水的玩笑没有二样。但水虽也是“儿戏物”,却“磨而不磷、涅而不缁”(论语),即不会使人丧失廉隅,不会使人同流合污。苏轼在前赤壁赋中指出“苟非吾生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与我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水与明月、清风一样,是“不用一钱买”的,是取不伤廉的。他的爱水、泛颍,用以自适,原因在此。这里也就写出了自己磨而不磷、涅而不缁与淡泊明志的个性。
最后补出泛颍同游之人,有赵德麟、陈师道及欧阳修的两个儿子,这是例有之笔。妙在用“同参天人师”与“观妙各有得”,对前文作了概括。所谓“天人”,即物我之间、客观与主观之间;而“观妙”则是由客观景物悟出人生哲理。陈师道诗中有:“信有千丈清,不如一尺浑”,意在和光同尘;苏轼则侧重“等是儿戏物,水中少磷缁”,确是各有所得的。
方东树说:“坡公之诗,每于终篇之外,恒有远景,匪人所测;于篇中又各有不测之境,其一段忽从天外插来,为寻常胸臆中所无有”(昭昧詹言)。用以欣赏此诗之结构,也是颇为适合的。
猜你喜欢
  • 刘禹锡《岁杪将发楚州呈乐天》全诗赏析

    楚泽雪初霁,楚城春欲归。清淮变寒色,远树含清晖。原野已多思,风霜潜减威。与君同旅雁,北向刷毛衣。

  • 《朝中措·平山阑槛倚晴空赏析》

    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与欧阳修过从甚密的刘敞(字原甫)知制诰;嘉祐元年(1056),因避亲出守扬州,欧公便作此词送给他。欧公曾于仁宗庆历八年(1048)知扬州,此词借酬赠友人之机,追忆自己扬州的生活,塑造了一个风流儒雅、豪放达观的

  • 自励二首(其二)·梁启超

    自励二首(其二)梁启超 献身甘作万矢的,著论求为百世师。 誓起民权移旧俗,更研哲理牖新知。 十年以后当思我,举国犹狂欲语谁? 世界无穷愿无尽,海天寥廓立多时。 《自励》二首作于清光绪27年(1901年

  • 《水口行舟二首(其一)·[宋]朱熹》原文与赏析

    [宋]朱熹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雨夜如何。今朝试卷孤蓬看,依旧青山绿树多。这首诗以独

  • 《野池赏析》

    诗歌以“野池”为描写对象,第一、二句描绘了池水满溢 ,植物结果、繁茂的景象。诗句“蜻蜓上下鱼东西”表现作者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之情。

  • 国学名句“表曲者景必邪,源清者流必洁”出处和解释

    【名句】表曲者景必邪,源清者流必洁 语出《资治通鉴·汉顺帝阳嘉二年》。标杆弯曲,其影子也一定是歪歪斜斜的;源头清澈,水流也一定是洁洁净净的。原来比喻上梁不正下梁歪,上级清廉明正了,下面的自然端正无邪。

  • 元稹《感石榴二十韵》咏石榴诗赏析

    《石榴·感石榴二十韵》咏石榴诗鉴赏 元稹何年

  • 曹操《观沧海》阅读答案及全诗翻译赏析

    曹操的《观沧海》是一首意境深远的诗歌作品。通过描述波澜壮阔的海洋景象,诗人表达了自己豪情壮志与对人生短暂和变幻无常的思考。诗中的“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空阔”展现了曹操超越平凡,立志成就伟业的雄心壮志。诗中描绘的“滔滔巨浪,翻腾蔽日”呈现出大自然的神奇和威力,与诗人的心境相呼应。整首诗以自然景观为背景,以巨大的力量映衬出诗人内心的壮志与豪情,展现出曹操热爱生活的豪情和对人生短暂性的深思。

  • 《白石道者栖于洪岩以石为粮先朝敬爱之赐予之赏析》

    【原题】:白石道者栖于洪岩以石为粮先朝敬爱之赐予之物甚盛一日主僧持来郡斋因获恭览叹仰之余偶成拙句二首

  • 《木兰花·西山不似庞公傲赏析》

    古代诗人常以人与自然的默契,来表达一种超旷的情致。李白有“相看两不厌,惟有敬亭山”,辛弃疾有“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既是一种谐趣,又是作者自我意识对象化的巧妙修辞。“西山不似庞公傲,城府有楼山便倒”同样表现出这样一种超迈和

相关栏目:
  • 古诗名句
  • 情诗名句
  • 咏花名句
  • 名言警句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文化杂谈 | 经典文摘 | 情诗名句 | 古诗名句 | 标签聚合

    本站资源均收集整理于互联网,其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您权利的资源,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及时撤销相应资源,邮箱1687462752@qq.com

    Copyright © 2012-2022 开心文学网 版权所有 皖ICP备202200797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