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画《赤壁夜游图》赏析
赤壁夜游图
金·武元直作
纸本水墨
纵五○.八厘米
横一三六.四厘米
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苏轼被贬官到湖北黄州为团练副使时,曾和几个友人乘小船去游赤壁。赤壁本是长江中无数个矶崖中的一个,只是因为三国时候,曹操的水陆大军在这里被东吴的周瑜和西蜀的诸葛亮联合起来打得大败,曹操丧失了大批军队辎重,逃回北方。从此,三国鼎立的形势就基本定局了。赤壁也就因此引起后人不尽的游赏和咏叹。但是,长江中叫“赤壁”的地方不止一处,苏轼游览的赤壁就是另一个不曾发生过“赤壁之战”的地方。这个赤壁在湖北黄冈县外,根据记载,苏轼到这个赤壁去游览也不止一次。元丰五年(1082)七月和十月在游览之余还写了著名的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在他十二月十九日的生日那一天,还曾“置酒赤壁矶下”。这一个赤壁虽不曾发生过震撼历史的战争,却因苏轼的“赋”而扬名于后世了。
赤壁夜游图
苏轼在这两篇“赋”中除了极出色的环境描写之外,还体现了一种“变”与“不变”的哲理见解:“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在这种达观中,一切人世间的烦恼都可以烟消云散。当宋室南迁之后,北方金政权统治下有许多文人也很欣赏苏轼的这个哲理,这里介绍的赤壁夜游图(又名东坡游赤壁图)可以看作是这种欣赏的一个表现。
该图采用横卷形式,便于展开长江两岸的景物表现。构图上于左、右下角各安排一组山壁,让出中间屹立于江面的赤壁矶头。从左面到画面二分之一的地方都是连绵不断“断崖千尺”的临江峭壁,远处山壁以淡墨勾皴,山巅略点重墨,画面中心的赤壁矶头十分突出,赤壁矶后是大片江岸,使左边拥塞的江面至此顿时开阔起来。赤壁矶下“江流有声”,一叶扁舟泛波其下,船夫之外,就是苏轼和他的两位客人了,三人相对围坐,高谈阔论的情景隐约可见,也许这就是“返而登舟,放乎中流”的时候。
图中用笔比较湿润,淡墨皴染山石明洁滋嫣。以浓淡墨作松林,分出大体层次,在淡墨勾皴的山石上密布用重墨的松树及苔点,特别是有的地方先用淡墨大片皴出山体结构,然后再用重墨稍作提醒勾勒,发生浓淡墨色的渗化现象,使景象稍趋朦胧,以求再现出“月白风清”时的景趣。
-
羔羊 作者: 刘晓亮 【本书体例】
-
凉风起禁掖,新月生宫沼。夜半秋暗来,万年枝袅袅。炎凉递时节,钟鼓交昏晓。遇圣惜年衰,报恩愁力校素餐无补益,朱绶虚缠绕。冠盖栖野云,稻粱养山鸟。量力私自省,所得已非少。五品不为贱,五十不为夭。若无知足
-
事贵人赵同等 [3] ,与窦长君善 [4] 。季布闻之,寄书谏窦长君曰:“吾闻曹丘生非长者,勿与通。”及曹丘生归,欲得书请季布 [5] 。窦长君曰:“季将军不说足下 [6] ,足下无往。”固请书,遂行
-
吴门耸阊阖,迎送每跻攀。一水帝乡路,片云师子山。落鸿渔钓外,斜柳别离间。白傅归休处,盘桓几厚颜。
-
兰溪兰溪春尽碧泱泱,映水兰花雨发香。楚国大夫憔悴日,应寻此路去潇湘。题解该诗写于武宗会昌四年(844年)暮春,杜牧仍在齐安郡刺史任
-
惟以艰难节俭自处,以防骄逸之过。|什么意思|大意|注释|出处|译文
《惟以艰难节俭自处,以防骄逸之过。》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秘鲁著名小说家、结构现实主义*文学大师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的代表作。 小说由五个故事组成:一、安塞尔莫在荒凉的皮乌拉城盖了一幢绿
-
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原文、赏析、作者表达什么思想情感?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岑参(717—769),祖籍南阳(今河南南阳),后迁居荆州江陵(
-
清平调(三首)李白【原文】其一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1]。若非群玉[2]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其二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
-
过立春,明溪人叫“交春”或“接春”。这天,人们最讲求两个“特”:一是鞭炮要特响。民间迷信炮竹响与不响,关系当年家运好坏。鞭炮连发声大,预兆万事顺意;反之卡壳滞响,即兆运气不佳。因此,立春前几天,甚至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