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赠别二首·其一》全诗原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译文】 十三岁有余的姑娘是那般娉婷袅娜,犹如早春二月含苞欲吐的豆蔻花。声色摇荡的扬州城,到处是佳丽粉黛,掀起竹帘,便可见美艳的女子总是不如她。 【鉴赏导示】 赠别是杜牧在大和九年(835)离开扬州,赴长安上任时,赠别扬州歌妓之作。赠别(其一)着重写这位女子的美丽的,诗人是用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的手法来写,写得形象、传神。 【鉴赏】 这首诗最显著特点是写法独特,比喻新颖、独到。从这个角度说,我们也不能不承认诗人做诗的“天才”。 此诗是作者赠别一位相好的歌妓的。这一首重在赞颂对方的美丽,引起惜别之意。首句先对歌妓形容了一番:“娉娉袅袅”是身姿轻盈美好的样子,“十三余”则是女子的芳龄。七个字中既无一个人称,也不沾一个名词,却能给读者完整、鲜明、生动的印象,使人如目睹那美丽的倩影。如此正面描述,避实就虚,其造句真算得空灵人妙。次句由女子转而写春花,显然是将花比女子。将“二月初”的这种“含胎花”(即“豆蔻花”)来比“十三余”的小歌女,形象优美而又贴切,比喻新颖、精妙,又似信手拈来,可谓独到。第三句联系惜别之地扬州,写了扬州路的繁华景象,渲染出大都会的富丽豪华气派,使人如在目前。末句展现了扬州美女如云的景况,突出这位歌女的美丽。“总不如”三个字含而不露,而读者却可以意会。诗用压低扬州所有美人来突出一人之美,有众星拱月的效果。 杜牧此诗,从意中人写到花,从花写到春城闹市,从闹市写到美人,最后又烘托出意中人。全诗挥洒自如,游刃有余,“不着一字”而能“尽得风流”。语言空灵清妙,贵有个性。 【鉴赏要点】 [1]名句:“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2]形象鲜明。[3]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结合。[4]语言空灵精妙。
-
闲官兼慢使,着处易停轮。况欲逢新岁,仍初见故人。冒寒寻到洛,待暖始归秦。亦拟同携手,城东略看春。
-
《李大钊五峰游记》原文阅读|主旨理解|赏析|读后感 李大钊 我向来惯过山中无历日,寒尽不知年的日子,一切日常生活的经过都记不住时日。 我们那晚八时顷,由京奉线出发,次日早晨曙光刚发的时候,到滦州车站。
-
宋·俞文豹2徽庙试画工3,以“万绿枝头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为意。众皆妆点花卉,唯
-
君子之志也,有民胞物与之量,有内圣外王之业,而后不忝于父母之所生,不愧为天地之完人。
名言: 君子之志也,有民胞物与之量,有内圣外王之业,而后不忝于父母之所生,不愧为天地之完人。 注释: 民胞物与: 视人民为同胞, 视万物为同类。指仁慈之至, 爱及万物。内圣外王: 内具有圣人的才德,
-
空留三尺剑,不用一丸泥。马向沙场去,人归故国来。笛愁翻陇水,酒喜沥春灰。锦带休惊雁,罗衣尚斗鸡。还吴已渺渺,入郢莫凄凄。自是桃李树,何患不成蹊? 作品赏析何患:一作何畏。---------------
-
自净方能净彼。我自汗流呀气。寄语澡浴人,且共肉身游戏。但洗。但洗。俯为人间一切。
-
名言: 故乐者,天下之大齐也,中和之纪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 句意: 所以, 音乐是天下大的齐同, 是中和的纲领, 是人类情感必不可免的事物。 出处: 战国·荀子《荀子·乐论》
-
“花片片飞风弄蝶,柳阴阴下水平桥”的意思,全诗,出处,解释,赏析 “花片片飞风弄蝶,柳阴阴下水平桥”是关于描写“绘景状物·季节时辰·春夏”类的诗句。 春风中,落红飘飞,花蝶曼舞,五彩缤纷。岸边垂柳绿荫
-
【原题】:余将南归燕赵诸公子携妓把酒钱别醉中作把酒听歌行
-
天净沙秋 白 朴 孤村落日残霞, 轻烟老树寒鸦。 一点飞鸿影下, 青山绿水, 白草红叶黄花。 译文: 黄昏宁静的小村里, 夕阳下炊烟袅袅, 落日余晖把老树的影子拉得好远好长, 枝丫上安然栖息着归巢的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