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名篇《赴洛道中作(其二)》注释、翻译和赏析
远游越山川,山川修且广。
振策陟崇丘②,案辔遵平莽③。
夕息抱影寐,朝徂衔思往④。
顿辔倚嵩岩,侧听悲风响。
清露坠素辉⑤,明月一何朗。
抚枕不能寐,振衣独长想⑥。
【释】
①太康十年(公元289年)陆机离开故乡吴郡前往洛阳,途中写了这两首诗。
②陟:(zhi 治),登上。崇丘:高岗。案:通“按”。辔(pei 配):马缰绳。遵:沿着。
③徂(cu):往,这里指启程。
④素辉:月光,或月光中露珠的形象。
⑤振衣:指不寐而起。
【译】
告别故乡,
远游洛阳,
越过多少河流山梁——
山峻高呵水流长。
挥动马鞭,
登上那高高的山岗。
按住马缰,
在平坦的原野徜徉。
天边沉沦了一抹
残阳,
我拥伴着影儿进入
梦乡;
清晨时启程,
伴着淡淡的哀伤。
勒住我那急驰的骏马呵,
倚靠着险峻的山崖,倾听
悲风鸣响。
清清的露水里,折射着
晶莹的月光——
素月呵,是何等的澄澈明亮!
我再也难以入睡,
披衣而起,默默地
凝想。
【评】
陆机是东吴著名将领陆逊家族的子弟,吴亡后,陆机兄弟于太康十年奔赴晋都洛阳,名动京师。但以亡国者的身份奔赴征服者之都,其心境毕竟是复杂的,是忐忑不安的。这首赴洛道中作正是诗人当时复杂心态的表现。但是,诗人并没有作直接的抒发,而是将这种复杂的心态溶入沿途的景物之中,以景写情,从而在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形成史上,拥有了一席之地。如“夕息抱影寐,朝徂衔思往。顿辔倚嵩岩,侧听悲风响”的孤独与悲哀,“清露坠素辉,明月一何朗”的解脱,与“抚枕不能寐,振衣独长想”的又一次的沉沦,都是这种复杂心绪的表现。
-
所建也夜久不寐见壁有前县令赵荐留名有怀其人龛灯明灭欲三更,欹枕无人梦自惊。深谷留风终夜响,乱山衔月半床明。故人渐远无消息,古寺空来有姓名。欲向磻溪问姜叟,仆夫屡报斗杓倾。 作品赏析原题:七月二十四日以
-
苏轼 知者创物,能者述焉。非一人而成也。君子之于学,百工之于技,自三代,历汉至唐而备矣。故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书至于颜鲁公,画至于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道子画人物,如以灯取影,逆
-
金陵劳劳送客堂,蔓草离离生道傍。古情不尽东流水,此地悲风愁白杨。我乘素舸同康乐,朗咏清川飞夜霜。昔闻牛渚吟五章,今来何谢袁家郎。苦竹寒声动秋月,独宿空帘归梦长。
-
椒焚桂折佳人老, 独托幽岩展素心。 岂惜芳馨遗远者, 故乡如醉有荆榛。 【注释】 鲁迅日记1931年2月12日载:雨雪,日本京华堂主人小原荣次郎买兰将东归,为赋一绝句,书以赠之。O.E,鲁迅日本友人小
-
孤儿生,孤子遇生,命独当苦!父母在时,乘坚车,驾驷马。父母已去,兄嫂令我行贾。南到九江,东到齐与鲁。腊月来归,不敢自言苦。头多虮虱,面目多尘。大兄言办饭,大嫂言视马。上高堂,行取殿下堂。孤儿泪下如雨。
-
李白的《江上吟》是一首描写江水美景的诗歌。诗中通过诗人登舟在江上观赏江水的景色,并表达了自然美与心灵自由的主题。诗中用诗人眼中的江水描绘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同时也抒发了自己对于文字和自由的渴望之情。整首诗在语句和意境上都非常优美,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析】 《奔月》写于1926年12月,最初发表在1927年1月 《莽原》半月刊第2卷第2期,和 《故事新编》里的多数作品类似,《奔月》的写作不以忠实再现神话或历史人物的生活为目的,而属于只取一点因由,
-
在18世纪,德国哲学家谢林在其《艺术哲学》一书中,就已提出那句描述音乐与建筑关系的至理名言:建筑是凝固的音乐。而到了19世纪,德国音乐
-
峡中丈夫绝轻死,少在公门多在水。富豪有钱驾大舸,贫穷取给行艓子。小儿学问止论语,大儿结束随商旅。欹帆侧柁入波涛,撇漩捎濆无险阻。朝发白帝暮江陵,顷来目击信有征。瞿塘漫天虎须怒,归州长年行最能。此乡之人
-
杨万里船离洪泽岸头沙, 人到淮河意不佳。何必桑乾方是远, 中流以北即天涯。刘岳张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