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益《汴河曲》诗词原文、赏析、解读
李益
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
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杀人。
隋朝开挖的通济渠从河南流入淮河,因其中间的一段为古时汴水,所以唐、宋人通常将通济渠中下游一段称为“汴河”、“汴水”或“汴渠”。
公元800至801年,诗人客游扬州,看到隋朝开凿的通济渠以及隋炀帝当年游乐的场所,不禁触发感想,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首句写眼前景色。“无限春”三字将其汴河两岸眼前春光满眼、春色无限的景致概括无遗。
次句写其历史变迁。“阙”,què,指皇帝住所。诗人踏上汴水河堤(dī),自然会想起隋炀帝“大业元年(605),自长安至江都,置离宫四十余所”(隋书·炀帝纪)的历史盛事。诗人满心希望去追寻历史的足迹,然而其宫殿早已荡然无存,坦露在诗人面前的,竟是满眼尘土!现实图景遮蔽掉历史图景,其前后还不到200年(隋亡于公元618年),变化竟如此之速、之大,这无疑使诗人震惊,自然地就引起了关于下文的感慨。
“长堤”,即隋堤。隋炀帝开通济渠,沿渠筑堤,遍植杨柳,世称“隋堤”。三、四句分明是诗人登上隋堤去寻找历史旧迹,轻薄无知的杨花柳絮却随风在其面前飘来舞去,引起诗人无限惆怅;却偏以规劝语气出之,劝告其他“行人”(出门在外的人)不要到隋堤上去游览,以免看到纷飞的杨花柳絮而牵动愁肠,这比直陈其情显得更加哀伤凄婉。
诗中一、二句写景,却通过两种景观的对比抒情;三、四句抒情,却能在情感的悠悠流荡中交织着写景。而“劝告”艺术手法的运用,则更其增加了本诗凄婉的成分。
这首诗无疑是在抒发一种感慨。它既可以使人深感时间易逝而奋起,也可以使人觉得人生易老而消沉;一方面人们从中悟出了人事无常、富贵不保的道理因而意识到必须加强自身修养,另方面人们也可以因为同样的道理而纵情享乐。这是读本诗时所必须注意的。
-
吾闻达士道,穷通顺冥数。通乃朝廷来,穷即江湖去。谢公才廓落,与世不相遇。壮志郁不用,须有所泄处。泄为山水诗,逸韵谐奇趣。大必笼天海,细不遗草树。岂唯玩景物,亦欲摅心素。往往即事中,未能忘兴谕。因知康乐
-
原题:北宫丸上作(本诗摘自报纸,失其题目。本题为编者加)
-
【名句】君子先择而后交,小人先交而后择 语出隋代王通《中说·魏相篇》。君子先是选择,然后与志同道合者建立友谊;小人先是匆忙定交,然后再进行选择,有所取舍。说明君子慎于择友,小人交道浅
-
贺铸壮图忽忽负当年,回羡农儿过我贤。水落陂塘秋日薄,仰眠牛背看青天。贺铸(1052—112
-
李贺《李凭箜篌引》 李贺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湘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弦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
-
老守惜春意,主人留客情。官馀闲日月,湖上好清明。新火发茶乳,温风散粥饧。酒阑红杏暗,日落大堤平。清夜除灯坐,孤舟擘岸撑。逮君帻未堕,对此月犹横。
-
短篇小说。丁玲著。发表于1931年。作品以1931年全国十六省大水灾为背景,描写一大群处于毁灭性灾难中的农民群众与洪水搏斗、在饥寒中挣扎, 最后朝“镇上扑过去”、终于奋起反抗的景象。从而启示人们,一切
-
海水非不广,邓林岂无枝。风波一荡薄,鱼鸟不可依。海水饶大波,邓林多惊风。岂无鱼与鸟,巨细各不同。海有吞舟鲸,邓有垂天鹏。苟非鳞羽大,荡薄不可能。我鳞不盈寸,我羽不盈尺。一木有余阴,一泉有馀泽。我将辞海
-
祭文赏析·《祭张荣兄文》(王启明) 念吾兄诞生
-
在生本求多子孙,及有谁知更辛苦。|什么意思|大意|注释|出处|译文
《在生本求多子孙,及有谁知更辛苦。》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