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诗词名句 > 古诗名句

苏轼《吴中田妇叹》原文、鉴赏、赏析和解读

作者:song来源:互联网更新时间: 阅读:0

 苏轼《吴中田妇叹》原文、鉴赏、赏析和解读

【原文】


今年粳稻熟苦迟,庶见霜风来几时。
霜风来时雨如泻,杷头出菌镰生衣。
眼枯泪尽雨不尽,忍见黄穗卧青泥!
茅苫一月陇上宿,天晴获稻随车归。
  汗流肩赪载入市,价贱乞与如糠粞
卖牛纳税拆屋炊,虑浅不及明年饥。
官今要钱不要米,西北万里招羌儿。
龚黄满朝人更苦,不如却作河伯妇。


〔注〕 ①赪(chēng称):赤红色。 ②粞(xī西):碎米。
【鉴赏】
本诗熙宁五年(1072)冬作于湖州。诗题下有自注云:“和贾收韵。”贾收,字耘老,吴兴人。平生钦佩苏轼,著有怀苏集一卷。苏轼作此诗时,王安石的一系列新法正在全国范围内逐步施行。这对缓和宋王朝的社会矛盾,调节封建生产关系等方面虽然有积极作用,但也出现一些弊端,苏轼有感于此,蒿目时艰,写下了吴中田妇叹、山村五绝一类的社会政治诗。这些诗篇里虽然夹杂了诗人对新法的偏见,但并没有冲淡诗中倾注作者同情民生疾苦的基调。
这首吴中田妇叹是在江南秋雨成灾的背景下写出的。诗人借田妇的口吻,集中描绘了江浙一带农民的悲惨生活情景。全诗分为两大段。前八句为第一大段,写雨灾造成的苦难。后八句为第二大段,写虐政害民更甚于秋涝。
诗的开头二句写今年粳稻的成熟期甚晚,幸亏没有多时秋天就来到了。点明了秋收的季节。紧接着诗人运转笔锋,直写雨灾。“霜风”二句写滂沱大雨使快成熟的粳稻无法开镰收割。杷,同钯。爬梳的农具因长期大雨潮湿而发了霉,镰刀也生了锈。这里用农具“出菌”、“生衣”来表现灾情之严重,使常景变成了奇句,显示出诗人独特的艺术才华。
“眼枯泪尽雨不尽”,这是化用杜甫新安吏:“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的诗意。在即将收割的秋季遇上连续如注的大雨,农民怎不忧心如焚,伤心得落尽眼泪呢?又怎能忍心看着金黄色的稻穗倒伏在泥田里呢?“茅苫”二句由内心的伤痛转写抢收的行动。为了抢救粳稻,农民在田头边搭起了茅草棚,住宿在里面看管了一个月。好不容易盼到了晴天,赶紧抢收运载而归。然而他们却不能享受这辛勤劳动得 来的果实。
“汗流”以下八句通过谷贱伤农的事实,抨击了造成钱荒的新法流弊。诗人先叙述农民担粮入市,汗流浃背,磨肿肩膀;后写米价低贱就同糠和碎米一样。经过多么艰苦的劳动,换来的却是那么微薄的收入!“卖牛”二句承上揭示了赋税的繁重。农民无奈只有卖牛凑钱纳税,为了烧饭,只得拆下屋里的木头,以解救燃眉之急,而顾不上明年的饥荒。这种夸张的笔墨,与司马光在熙宁七年应诏言朝政阙失状中所写农民“若值凶年,无谷可粜,吏责其钱不已,故卖田,则家家卖田;欲卖屋,则家家卖屋;欲卖牛,则家家卖牛”一样,都是片面的夸大言辞。不过,在新法条例中,如青苗法、免役法等都规定赋税要钱不收米。当时百姓有米而官府不要米,百姓无钱而必要钱。这就造成一时米贱钱荒的社会问题。诗中“官今要钱不要米”,触及时政流弊的实质。“西北”句是指当时为了抗击西夏,王安石采用王韶的建议,对西北沿边羌人蕃部进行招抚,虽有利于巩固边防,但也花费了不少钱。这必然加重人民的负担,而官吏催逼,唯钱是求,使农民走投无路,难以为生。最后二句借用典故收结,把全诗的气氛推到了高潮。“龚黄”,指汉代的龚遂和黄霸。龚遂任勃海太守,黄霸任颍川太守,他们都是以恤民宽政著名的官吏。这里的“龚黄满朝”是带着明显嘲讽意味的。“河伯妇”,是用史记中西门豹传的故事。在战国时邺县豪绅与女巫假托“河伯娶妇”,敲诈勒索,残害百姓。西门豹任邺县令时,为民除害,施计把巫婆投入河中。作者借用来表明百姓被逼得无路可走,不如投河自尽。这种用意苏轼后来在元祐元年(1086)写的乞不给散青苗钱斛状中说得很明确:“二十年间,因欠青苗,至卖田宅、雇妻子、投水自缢者,不可胜数,朝廷忍复行之欤?”
苏轼这首讥讪新法的诗篇,它的特点并不是用政治图解的方式来表达思想倾向,而是选取典型的生活情景和人物的行动,通过叙事抒情,间用议 论的方式,形象地反映社会现实生活,读来感到真实动人。全诗的结构布局紧紧扣住诗题的“叹”字,写得层次分明而又步步深入。首先叹息稻熟苦迟,其次哀叹秋雨成灾,复次喟叹谷贱伤农,末以嘲讽官吏,逼民投河作结,更令人怵目惊心。整个诗篇的字里行间充满了诗人对劳动农民苦难遭遇的深切同情,尽管这是与反对新法的偏见交织在一起,也是不能轻易抹煞的。
猜你喜欢
  • 杜甫《述古三首》全诗赏析

    赤骥顿长缨,非无万里姿。悲鸣泪至地,为问驭者谁。凤凰从东来,何意复高飞。竹花不结实,念子忍朝饥。古时君臣合,可以物理推。贤人识定分,进退固其宜。市人日中集,于利竞锥刀。置膏烈火上,哀哀自煎熬。农人望岁

  • 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

    【注释】 选自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物色》。 以:依。 物:事物。 迁:变化。 发:抒发。 【赏析】 这是南朝梁刘勰关于诗文创作中物、情、文三者关系的见解。他在《文心雕龙·物色》中说: “岁有其物,

  • 韦应物《叹白发》全诗赏析

    还同一叶落,对此孤镜晓。丝缕乍难分,杨花复相绕。时役人易衰,吾年白犹少。第一百九十二卷

  • 《酬元遗山‌赏析》

    陈衍《元诗纪事》谓白君举“登金泰和词赋进士第,北渡后卜筑于滹阳,与元遗山齐名,称元白”。元好问于金宣宗兴定五年(1221)进士及第。就年龄而论,君举比遗山略长,但他们都同样经历了金亡的社会大变故。诗为奉和之作。写作的社会背景当是金王朝行将灭亡或已经灭亡之时。首联写梦中回味昔日相见之欢,同游之乐。

  • 观于古诗词的手抄报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观于古诗词的手抄报,内容包括关于古诗文的手抄报,关于古诗词的手抄报内容,关于古诗词手抄报图片。分成几部分:写一些古代诗,词,歌,赋·····或者分成不同时代,不同内容,不同特点;要不就写一些伟大的文人和他们的生平简介及诗文。 例如

  • 关于薇古诗词(带有薇的古诗词)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关于薇古诗词,内容包括带有薇的古诗词,带有‘薇’字的古诗句~,含有薇的古诗词。魏晋陶潜伤请车以备椁,悲茹薇而殒身。 【感士不遇赋并序】唐白居易岁晏薇亦尽,饥来何所为。 【续古诗十首 其三】李贺愁月薇帐红,罥云香蔓刺

  • 《孙禹锡溪上双藤歌(溪在虞山之北,名曰藤溪赏析》

    【原题】:孙禹锡溪上双藤歌(溪在虞山之北,名曰藤溪)

  • 辛弃疾《忆王孙 秋江送别,集古句》全诗鉴赏

    登山临水送将归。悲莫悲兮生别离。不用登临怨落晖。昔人非。惟有年年秋雁飞。 作品赏析【注释】①不仅有《踏莎行》(“进退存亡”)集经句体,亦有此集诗句体,足见辛词体式多姿。首写秋江送别场景,用赋法。次

  • 《长门怨》明代诗赏析

    长门怨①金屋承恩事已非,玉颜憔悴度春晖。无因得似宫前柳,时有长条拂御衣。①长门怨,见刘基《长门怨》。【说明】王昌龄《长信秋词》云

  • 《韩非子·难一》全文、注释和鉴赏

    一 晋文公将与楚人战 ① ,召舅犯问之 ② ,曰:“吾将与楚人战,彼众我寡,为之奈何?”舅犯曰:“臣闻之: 繁礼君子,不厌忠信 ③ ;战阵之间,不厌诈伪。君其诈之而已矣。”文公辞舅犯,因召雍季而问之

相关栏目:
  • 古诗名句
  • 情诗名句
  • 咏花名句
  • 名言警句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文化杂谈 | 经典文摘 | 情诗名句 | 古诗名句 | 标签聚合

    本站资源均收集整理于互联网,其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您权利的资源,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及时撤销相应资源,邮箱1687462752@qq.com

    Copyright © 2012-2022 开心文学网 版权所有 皖ICP备202200797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