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啼隐杨花,君醉留妾家。博山炉中沉香火,双烟一气凌紫霞。”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鉴赏】博山所产的香炉中有名贵的沉 香,香化成烟,凌入紫霞。用比喻状男女之间的爱情坚贞。双方的相会 如同沉香投入炉中,爱情的火焰立刻燃烧起来,情意难解难分,正象香 火化成烟,双双一气,凌空入紫霞。比喻新鲜、贴切,维妙维肖。 【全诗】 杨叛儿 .[唐].李白. 君歌杨叛儿,妾劝新丰酒。 何许最关人,乌啼白门柳。 乌啼隐杨花,君醉留妾家。 博山炉中沉香火,双烟一气凌紫霞。 【注释】 ①杨叛儿: 六朝民歌有杨叛儿一曲。杨叛儿是六朝民歌中女子对小伙子的称呼。 ②白门: 指六朝时京都建康城的西门。古时,五行西方属白,故又称白门。此处指青年男女幽会的地方 ③博山炉: 博山所产的香炉,是古代一种熏香用的器具。沉香: 一种名贵的香木,点燃后香气满室。 【鉴赏】 “乌啼隐杨花,君醉留妾家。”这是诗人对古辞“杨柳可藏乌”的扩展。诗人在这里用“乌啼隐杨花”作比兴,引出了“君醉留妾家”。情人欢聚在一起,女子手捧美酒不断劝自己心爱的人痛饮,男子已经沉醉了。醉了怎么办?“君醉留妾家”! 这是女子大胆的表白。一个“留”字点明他们的欢聚纯属男女私恋。封建社会里,男女授受不亲,在一般女子那里不要说有 “君醉留妾家”的大胆表白,就连 “妾劝新丰酒”的场面也很少见到。在这首诗里女子追求爱情自由的言行,早已不是 “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封建礼教所能制约的了。女主人公的爱情之火在这里达到了白热化。 “博山炉中沉香火,双烟一气凌紫霞。”是诗人对原诗 “君作沉水香,侬作博山炉”的改写。在这里诗人发挥艺术想象,运用自己的思想个性和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不但使比喻的内涵进一步扩大,而且写出了千古名句: “双烟一气凌紫霞。”用香化成烟,双双一气,交错萦绕,直冲云霞,来形容两情如漆似胶难分难舍的热烈程度,把全诗推向高潮。 李白以乐府民歌为题的诗歌是比较多的。但是他模仿民歌,并不是机械地照搬,而总是有改造、有创新,既有民歌的痕迹又带有李白自己的思想和艺术上的特点。李白写这首诗的时候,正值青春年少,政治上充满信心,对生活、爱情,也充满着热烈的憧憬和追求。因此,在改写过程中他忠实地保持了原诗女主人公对爱情大胆追求的精神,而且这种精神比原诗表现得更充分、更强烈。诗人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勇敢而又热情的女性形象,这与封建礼教所宣扬和提倡的女性是一个鲜明的对照。从这个意义上说,李白在改写中完美地继承并发扬了我国古代民歌反抗封建压迫的战斗精神。这与李白大部分诗篇中所表现出来的反对封建礼教的内容是相吻合的。
-
李九龄 霜梅先拆岭头枝,万卉千花冻不知。 留得和羹滋味在,任他风雪苦相欺。 这首小诗以朴实清丽的语言描绘了梅的风姿,赞扬了它的可贵品格及凌霜傲雪、不畏严寒的精神。 寒冬季节,冰霜盖地,百花还在沉睡,梅
-
《诗经》概说 众所周知,《诗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所收大致是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作品,换句话说,是从公元前十一世纪到公元
-
趺坐化去子由闻之乃作二绝一以答予一以答慎明年余过圆通始得其诗乃追次慎韵君到高安几日回,一时斗薮旧尘埃。赠君一笼牢收取,盛取东轩长老来。(余送曹诗。)大士何曾有生死,小儒底处觅穷通。偶留一吷千山上,散作
-
世儒多汩没,夫子独声名。献纳开东观,君王问长卿。皂雕寒始急,天马老能行。自到青冥里,休看白发生。 作品赏析【鹤注】此当是天宝十三载,长安作。【朱注】《唐六典》:垂拱中,置左右补阙各一员,天授初,左
-
《白马篇》是乐府歌辞,属《杂曲歌·齐瑟行》,以开头二字名篇。《白马篇》是曹植前期诗歌中的名作,它在写法上显然受到汉乐府的影响。
-
明·傅山2老人家甚是不待动3,书两三行,眵如胶矣4。倒是那里有唱“三倒腔”的5,和村老
-
【作者简介】 刘克庄:(1187--1269)字潜夫,号后村,莆田城厢人,生于宋朝孝宗淳熙十四年(公元1187年),卒于公元1269年,享年83岁。是南宋一位著名的爱国诗词家,创作了大量悲壮激昂的爱国
-
这首词题旨在次句“爱梅”二字。故全篇将人与梅层层夹写,写出梅之幽姿逸韵,及词人对梅花的钟情留连,也就展示了作者的情趣和人格。 起句:“老去惜花心已懒”,用笔逆入,以扫为生。次句“爱梅犹绕江村”,“犹”字与“已”字相对,突出梅花与众卉
-
李绅 瘴烟长暖无霜雪,槿艳繁花满树红。 每叹芳菲四时厌,不知开落有春风。 李绅这首咏槿花诗当是长庆四年二月被李逢吉陷害贬端州司马以后,直至宝历元年(825)五月量移江州以前时作的。端州是今广东省西江流
-
彩笔描空,笔不落色,而空亦不受染;利刀割水,刀不损锷,而水亦不留痕。得此意以持身涉世,感与应俱适,心与境两忘矣。 【注释】 锷: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