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禹庙》全文、翻译和鉴赏
杜 甫
禹庙空山里,秋风落日斜。
荒庭垂橘柚,古屋画龙蛇。
云气生虚壁,江声走白沙。
早知乘四载,疏凿控三巴。
【原诗今译】
大禹庙座落在空阔的山坳,
飒飒秋风伴着落日的斜照。
荒凉的庙院垂着累累橘柚,
古屋的壁上画着龙飞蛇跃。
蒸腾的云气在屋壁上缭绕,
深深的江水卷着白沙浪涛。
禹乘四载到处凿山、疏道,
终于降伏三巴地区的龙蛟。
【鉴赏提示】
禹庙这首诗是代宗永泰元年(765)秋杜甫在四川忠州 所作的。诗人描写了禹庙的景物及其环境,想象出当年神禹 治水的气势,抒发了他对这位为民造福的古代圣贤的景仰。
首联写禹庙所处的外观环境:空山、秋风、落日组成一 幅时空画面,冷寂萧条空旷之中又透露出一种恢弘老劲的 力量之美。从这自然物象森严肃然的气氛中,我们不是可以 体会出诗人前往谒庙时对这位古代贤人“高山仰止,景行行 止”,肃然起敬的心情吗?
次联由外反内,写的是禹庙的内观:荒庭中的橘柚、古 屋壁上画的龙蛇。“荒”写的是现实,“古”又联系到了历史, 而橘柚、龙蛇则又将历史与现实联结在一起。“橘柚”“龙蛇” 是庙中的实景,又是用典、暗含大禹的历史胜迹。据尚书· 禹贡载:禹治水后,九州人民得以安居乐业,他们把丰收的 橘柚贡给大禹。而孟子·滕文公中又说:禹曾驱龙蛇而放 菹(沼泽地有水草之处),使龙蛇不再兴风作浪。这两句用典 恰好与眼前景物契合无间,景物与典故化为一体,如盐入 水,是诗家用典的极致。诗薮·内篇卷四称之为“老杜千 古绝技”。
第三联就上一联的龙蛇起兴,由庙内写到庙外。壁上的 龙蛇千古以来,栩栩如生,令人感觉到的有云气在壁上缭 绕,与之相应,庙外的大江滚滚震天而过,秉万钧之势,挟泥 沙俱下。这庙外的一切,莫非又是壁上的龙蛇在施展威力?
“早知乘四载,疏凿下三巴。”诗人在诗的最后才点出大 禹治水的功绩。“早知”说明诗人敬仰已久,含有“百闻不如 一见”之意。
这首诗写禹庙,除了最后一联外没有正面提到大禹,我 们看诗人主要是写了庙外庙内的所见,然后由内及外写到 大江。然而这一切又无处不令我们联想到大禹的历史伟 迹。大自然的云气、江声,令我们感觉到大禹治水的磅礴气 势和神威。现实、神话、历史融为一体,表面上看来诗中含有 萧杀、寂寞之感,但细想又觉无处不流露出一种恢弘豪迈, 积极向上的力量和气势。
-
黄庭坚 水色烟光上下寒,忘机鸥鸟恣飞还 ① 。 我来频作江湖梦,对此身疑在故山。 轻鸥白鹭定吾友,翠柏幽篁是可人 ② 。 海角逢春知几度,卧游到处总伤神。 【注释】 ①忘机鸥鸟:传说海上有人喜欢鸥鸟,
-
【题 解】《刻舟求剑》出自《吕氏春秋·察今》。那个时代的许多思想著作都靠引喻设譬—
-
江州司马日,忠州刺史时。栽松满后院,种柳荫前墀。彼皆非吾土,栽种尚忘疲。况兹是我宅,葺艺固其宜。平旦领仆使,乘春亲指挥。移花夹暖室,徙竹覆寒池。池水变绿色,池芳动清辉。寻芳弄水坐,尽日心熙熙。一物苟可
-
【题 解】 《田忌赛马》选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卷六十五),题目为后人所加。本文生动地叙写了战国时期齐国大将田忌在和齐威王赛马时,因采用了军事家孙膑之计而转败为胜的故事,表现了军事家的足智多谋,亦显
-
在我小的时候,没有游乐场,我最大的快乐就是用旧书本的纸张折一个纸飞机,然后把它飞出去,跟着跑出去,再捡回来,如此反复,在纸飞机摇摇
-
作者: 刘湛秋
-
【出典】 《楚辞》战国楚·屈原《远游》:“仍羽人于丹丘兮,留不死之旧乡。”东汉·王逸注:“《山海经》言‘有羽人之国,不死之民’;或曰:‘人得道,身生毛羽’也。” 【释义】 羽人丘即丹丘,是神话传说中仙
-
周作人都说周作人文章不难模仿,未必。知堂用笔沉郁平朴,心机藏得深。学知堂一路文字坊间常见,仿得好的七分像,仿得差的一味学语言、学行
-
“宝钗扑蝶”发生在暮春和初夏之交的日子里,大观园中绚烂的花期渐渐逝去,雕梁画栋,花障竹篱虽然还是被红紫芳菲包围和盘绕着,但究竟是绿肥红瘦了,在一派葱蔚洇润之中迎来了四月廿六日的芒种节。这一天闺中有为花
-
诗的前六句写离别时的送别场面,运用顶真修辞手法,将这几句一线贯穿。接连出现两个“离声”和“涕零”。增强了诗的缠绵悱恻之情。给诗定了沉郁的基调。诗的首句,借用惊弓之鸟的典故,用以比喻“倦客恶离声”——久倦羁旅的游子最厌恶、最害怕的便是离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