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
【注释】
选自宋·苏轼超然台记。
盖:发语词,无义。
游于物之外:超然于世俗之外。
【赏析】
苏轼的超然台记,是借“超然台”论说超然,表达对人生、对生活的一种超然态度。宋神宗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苏轼从杭州调任密州知州。密州穷僻之地,天灾频仍,连年歉收,百姓生活十分艰难。苏轼生活上也是诸多窘况,十分简陋清苦,他在<后杞菊赋>序中写道:“及移守胶西,意且一饱,而斋厨索然,不堪其忧,日与通守刘君廷式循古城废圃求杞菊食之。”又说道:“吾方以杞为根,以菊为糗,春食苗,夏食叶,秋食花实,而冬食根。”说的就是当时在密州以杞菊、野蔬充饥果腹的生活。
物质生活虽然如此艰苦,苏轼却能从中获得良多乐趣,不乏一种洒脱旷达的情怀。所以,在密州这样的穷苦之地,他仍有心情利用政事之暇,修葺旧台,与宾朋登临观览,尽兴快乐。用他的话说就是:
“余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
意思说:我无论到任何地方都不会不快乐,是我能超然于物外啊!
苏轼仕途坎坷,多次贬谪,迁徙流离,却始终能保持达观开朗、热爱生活的人生态度,“游于物之外”是其根本原因。“游于物之外”就是看淡了名利富贵,不沾滞于物,而能超越于政治的物质的利益之外,因而能够安贫乐道,不管身处何处,总是乐多悲少,心情开朗,精神处于轻松和愉悦的状态。反之,如果时时处处盯着名利,“游于物之内”,为名缰利锁所羁绊,斤斤计较于个人名利得失,必然苦闷彷徨,乐少悲多,不得开心颜。
“游于物之外”是一种很高的思想境界,苏轼有了这种精神境界,所以能够“无所往而不乐”。无所往而不乐与乐少悲多相对照,反映出两种完全不同的生活态度和思想襟抱。
其实,苏轼有这样的思想境界,与其政治上的屡屡失意密切相关。宋神宗熙宁年间,当王安石推行变法时,苏轼因反对新法而被迫自请外任地方官,先通判杭州,后又知密州、徐州、湖州等地。宋神宗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又因写诗讥刺新法,以“谤讪朝廷”罪被捕入狱,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在经过一番折磨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高太后临朝,司马光执政,苏轼被召回京,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等职。苏轼又因主张对新法“参用所长”,保留一些行之有效的部分而不容于朝,政治上又受到排挤,于是又自请外调知杭州、颖州、扬州、定州等地。不断贬谪迁移的劳顿生活,使他产生了“游于物之外”的处世思想,并以超然物外的避世态度,去寻求内心的宁静和生命的快乐。
显然,这种“乐”中其实笼罩着一层无可奈何的情绪。文章中,他从台上四面眺望,南望马耳山、常山,东望卢山,想象着那里住有逃世的隐士;西望穆陵关,仰慕西周姜太公、战国时期齐桓公显赫的勋业;北瞰潍河,慨叹汉代淮阴侯韩信建立不世之功而未得善终。所以,作者在凭吊古代伟人的同时,也在他“无所往而不乐”的心境中,流露出了一丝淡淡的无奈和怨楚。
-
仙郎倦去心,郑驿暂登临。水色潇湘阔,沙程朔漠深。鹢舟时往复,鸥鸟恣浮沉。更想逢归马,悠悠岳树阴。
-
这首词的标题是“五月雨”五月雨也就是梅子黄时雨,柳宗元诗云:“梅实迎时雨,苍茫值晚春。”词中所写,正是这种景象。 上片写景,在那黄莺儿啼叫的地方,满天正飘洒着雨丝,“疏雨”是间歇的雨,“摇荡”形容雨丝飘洒的状态,正所谓“雨丝风片
-
日出 拂晓,山村的四周还是一片静寂。小草刚刚睡醒,草叶还带着露珠,晶莹剔透。天气暖和得有些过了头,小草不耐烦的晃了晃身子,露珠滴答
-
天门无名氏【原文】天门开,詄荡荡;穆并骋,以临飨[1]。光夜烛,德信著;灵浸鸿,长生豫[2]。太朱涂广,夷石为堂;饰玉梢以舞歌,体招摇若
-
【原题】:偕徐子由余子侯陈应求游虎丘岩偶题壁韵叶因分字联句
-
井梧凉叶动,邻杵秋声发。独向檐下眠,觉来半床月。 作品赏析井梧:一作井桐。
-
古文观止·李斯·谏逐客书 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
-
古文观止·王猷定·钱烈女墓志铭 扬州有死节而
-
苏轼东风袅袅泛崇光, 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 故烧高烛照红妆。过去有人认
-
【3621】法律(牛津通识读本之一,〔英〕雷蒙德•瓦克斯著,殷源源译,译林出版社,印张22,2016年4月第1版,25元)△共6个部分:①法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