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高山上一树槐》鉴赏、赏析和解读
高高山上一树槐,
手攀槐枝望郎来。
娘问女儿: “望什么?”
“我望槐花几时开。”
——中国歌谣选第一集
这首民歌早在几十年前就谱成多种曲调在民间歌唱着了,一直流传至今,可见它脍炙人口为广大群众所喜爱。那么,它的艺术魅力究竟在哪呢?主要是意境优美隽永,很富诗情画意,堪称一朵经久不败的艺术之花。
首先,一座高高的山峰巍然耸立,已经气势不凡;一棵槐树就长在这高山上,这槐树就更不一般了。山上树木花草很多,作者单单捕捉这棵槐树,看来它是定然别有意趣的了。我们可以想象:它是一棵枝大叶茂、能蔽风挡日、招引行人的大树,树下常常有人来歇脚、叙怀、谈情说爱。也许树上那密密的枝叶,已经编织过或还在编织着无数绿色的、奇异的爱情故事,成双成对的鸟儿也被吸引来为那些有情人唱着快乐的歌……
再者,一位妙龄女子正用手攀着一根槐枝,思漫漫、情悠悠地向远处眺望。也许她的情人曾采摘过这槐树枝赠送给她作临别纪念了吧?她触景生情了?凡是动了情的物象,都不免会在心中产生无限情思,槐枝正是这种物象。 “槐枝”,与“怀之”谐音,即怀郎。大概她的郎君就在这大山的前方村落居住吧?姑娘正在热切地怀念着他呢!她“望”郎奇迹般地出现在眼前,帮她割草、打柴、种地;她“望”郎能来接她,帮她挑担、负重;她“望”郎能像往日一样与自己同坐槐树之下说古道今,切切私语……她一定是位美丽多情的姑娘吧?她穿的什么衣裳?梳的什么发式?
她美目流盼,情思缕缕,神情恍惚地向前望着,望着,以至引起了妈妈的注意。妈妈关切地问道:你在“望什么?”女儿羞怯而闪烁其词地答道:“我望槐花几时开。”借用眼前景物和字的谐音来表达难以明说的心曲,这一回答实在是令人叫绝!
谱成歌曲后的歌词还有一段,不妨抄录在此,以供欣赏:<
small>
哥是天上一条龙,
妹是地下花一蓬。
龙不翻身不下雨,
雨不洒花花不红。
与第一段合起来,这首民歌就更趣味盎然了。
-
陆游 小园烟草接邻家,桑柘阴阴一径斜。 卧读陶诗未终卷,又乘微雨去锄瓜。 此诗作于淳熙八年(1181)四月。时陆游闲居故乡山阴(今绍兴)三山。淳熙七年,陆游在江西抚州任提举江南西路常平茶盐公事。当时江
-
夫服药求汗,或有弗获; 而愧情一集, 涣然流离。终朝未餐, 则嚣然思食; 而曾子衔哀七日不饥。夜分而坐, 则低迷思寝; 内怀殷忧, 则达旦不瞑。劲刷理鬓, 醇醴发颜, 仍乃得之; 壮士之怒, 赫然殊观
名言: 夫服药求汗,或有弗获; 而愧情一集, 涣然流离。终朝未餐, 则嚣然思食; 而曾子衔哀七日不饥。夜分而坐, 则低迷思寝; 内怀殷忧, 则达旦不瞑。劲刷理鬓, 醇醴发颜, 仍乃得之; 壮士之怒,
-
清境岂云远,炎氛忽如遗。重门布绿阴,菡萏满广池。石发散清浅,林光动涟漪。缘崖摘紫房,扣槛集灵龟。浥浥馀露气,馥馥幽襟披。积喧忻物旷,耽玩觉景驰。明晨复趋府,幽赏当反思。
-
1945年10月10日,国共两党达成的“双十协定”,曾给渴望和平的中国人民带来一线希望。但是,国民党发动内战的阴谋,使这一希望很快破灭。在严酷的现实面前,国民党统治区的各界进步人士,越来越看清了国民党
-
滔滔孟夏兮, 初夏的天气盛阳, 草木莽莽。 百草万木茂畅。 伤怀永哀兮, 我独不息地悲伤, 汩徂南土。① 远远走向南方。 眴兮杳杳,② 眼前一片苍茫, 孔静幽默。 听不出丝毫声响。 郁结纡轸兮,③ 心
-
所思竟何在,怅望深荆门。举世无相识,终身思旧恩。方将与农圃,艺植老丘园。目尽南飞雁,何由寄一言。
-
《渡湘江》是唐代诗人杜审言的作品。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湘江上漂泊的情景,以及他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迢迢渡江雨”,形容漂泊者的孤寂;“黄鹤楼前鸳鸯浦”,展示了作者对故乡美景的怀念。整首诗抒发了作者对家乡的眷恋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他在异乡的苦楚与无奈。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杜审言在长期漂泊生活中的心情。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和深刻的意境,展现了唐代文人的风采,值得我们深入品味与赏析。
-
我很早就知道,这不是一个故事因为怀揣了一颗火种因为那面自由的旗帜你,你们一群梦想着拥有自由天空的人将自己举成了生命的火把瑞金,遵义
-
槐花黄,举子忙;促织鸣,懒妇惊。
-
清·郑燮2终日作字作画,不得休息,便要骂人;三日不动笔,又想一幅纸来,以舒其沉闷之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