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秋田索画之一》原文|翻译|赏析
清·郑燮2
终日作字作画,不得休息,便要骂人;三日不动笔,又想一幅纸来,以舒其沉闷之气,此亦吾曹之贱相也3。今日晨起无事,扫地焚香,烹茶洗砚,而故人之纸忽至。欣然命笔,作数箭兰、数竿竹、数块石,颇有洒然清脱之趣。其得时得笔之候乎! 索我画偏不画,不索我画偏要画,极是不可解处,然解人于此但笑而听之。
1靳秋田索画共四篇,这是第一篇。见郑板桥集·板桥题画。中国画家丛书·郑板桥影印其巨石兰竹图横幅,题此文,个别字句稍不同。2郑燮(1693-1766):号板桥,清代著名画家、诗人。有郑板桥集。3吾曹:我辈。
【析点】 这则短文,可说是作者一幅自画小像,活现出“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的“怪”。你看他,“终日作字作画”不得休息,“便要骂人”;“三日不动笔”却又技痒,欲借笔墨“舒其沉闷之气”。这,连他自己都觉得“贱”。“今日”无事,晨起“扫地焚香,烹茶洗砚”,何其悠哉! 此刻“故人之纸忽至”,他不仅没骂人,反而“欣然命笔”,画中自得其乐,觉得笔下之画“颇有洒然清脱之趣”,其喜悦之情跃然纸上。不过,这天是个例外,他“命笔”而“欣然”,那是“得时得笔之候”罢了。平日,他对索画者,索“偏不画”,不索“偏要画”。这“极是不可解处”,岂不恰恰是板桥不同世俗的“怪”?
板桥夫子“怪”么? 怪。其“怪”何止于此? 他放着高官厚禄不去享,偏为民请命而丢掉官职,岂不“怪”哉?这段史实毋须多言。仅就艺术而论,为果腹作字作画其苦可以想见,为应酬而作字作画何乐之有? 艺术创作,苦中有乐,技痒是对艺术的酷爱,为乐而苦方有其独创,惟独创笔下才生新境。“怪”是有成就的艺术家秉赋与个性。没有“怪”就没有郑板桥,没有“怪”也就不会产生郑夫子独具一格的绘画艺术。人贵自知,板桥自知,率直、诚笃之自画小像,颇有“神理自足”之妙矣!
-
绵州州府何磊落,显庆年中越王作。孤城西北起高楼,碧瓦朱甍照城郭。楼下长江百丈清,山头落日半轮明。君王旧迹今人赏,转见千秋万古情。 作品赏析【鹤注】此当是宝应元年初至绵州时作。《绵州图经》:越王台,
-
《夺锦标》曲不知始自何时,世所传者,惟僧仲殊一篇而已。予每浩叹,寻绎音节,因欲效颦,恨未得佳趣耳。庚辰卜居建康,暇日访古,采陈后主、张贵妃事以成素志。按后主既脱景阳井之厄,隋元帅府长史高颎竟就戮丽华于
-
罪莫大于好进,祸莫大于多言,痛莫大于不闻过,辱莫大于不知耻。
名言: 罪莫大于好进,祸莫大于多言,痛莫大于不闻过,辱莫大于不知耻。 注释: 好进: 喜欢进仕, 千方百计地想升官。 句意: 罪恶中没有什么比千方百计地想升官发财更大的了, 祸患中没有什么比随口乱说更
-
《海棠·垂丝海棠》咏海棠诗鉴赏 文征明紫带柔
-
青溪胜桐庐,水木有佳色。山貌日高古,石容天倾侧。彩鸟昔未名,白猿初相识。不见同怀人,对之空叹息。
-
这一俗语源自“有眼不识荆山玉”。荆,指古代楚国或楚地。据《韩非子·和氏》记载: 春秋时代,楚国人卞和在荆山(在今湖北西)得一璞玉,献给厉王。厉王使玉工辨识,说是石头,便以欺君罪砍掉卞和的左足;武王即位
-
以反映儿童生活、儿童情趣和儿童理想为主要内容的短诗。多为儿童口头传唱。中国古代称为童谣。“儿歌”这一概念,是“五四”以后才普遍使用的。 儿歌大多是大人根据儿童的理解能力、心理特点,以简洁明快、生动形象
-
[宋]徐玑戛戛秋蝉响似筝,听蝉闲傍柳边行。小溪清水平如镜,一叶飞来细浪生。徐玑,南宋
-
渔父歌 作者: 靳极苍 【本书体例】
-
白露凄风洗瘴烟,梦回相对两凄然。雀罗廷尉非当日,鸠杖先生愈少年。世事饱谙思缩手,主恩未报耻归田。谁怜第五桥东水,独照台州老郑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