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颢《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全诗】 黄鹤楼 .[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原诗今译】 传说的仙人乘鹤飞去,踪迹杳然, 把这空阔的黄鹤楼,留在大江边。 黄鹤飞走了,仙人也渺渺不复返, 这一座古楼雨洗云梳,长存人间。 倚楼西望,汉阳的晴树依稀可见, 拭目东瞰,鹦鹉芳草,萋迷如烟。 暮日楼头,看不到哪里是我乡关, 唯见烟波浩淼的江水,碧浪连天。 ‘ 【注释】①黄鹤楼:江南三大名楼之一。故址在今湖北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临长江。 南齐书·州郡志言“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太平寰宇记引图经亦言“费文祎登 仙,每乘黄鹤于此楼憩驾”,故名。②昔人:传说中的仙人。白云:一作“黄鹤”。③晴川: 阁名,在武汉市汉阳区长江边,与黄鹤楼隔江相望。④萋萋:草盛貌。鹦鹉洲:洲名,在 汉阳西南二里长江中,早已冲没。汉末,黄祖杀祢衡于此。祢衡曾作鹦鹉赋,后以鹦 鹉为洲名,有纪念悼惜之意。 【鉴赏提示】 黄鹤楼旧址在今湖北武昌蛇山 (原黄鹤山) 的黄鹤矶 上。相传古代仙人子安曾乘黄鹤到此。又传费文祎登仙,驾 黄鹤返憩于此建楼,因而得名。诗的前四句即从楼的命名之 由来驰骋想象,写登楼所感。首联破题,以神话传说起笔,用 “昔人” 二字带动全联,从而给黄鹤楼蒙上一层飘渺而神秘 的色彩。古代的仙人子安早已乘着黄鹤归去,此地只留空楼 一座,耸立江边。诗人把传说引到诗中。但这神奇的传说并 未给人以美的启迪,却使人产生苍凉激越、若有所失的感 觉,并笼盖全篇,为全诗确定了基调。颔联承上启下,感叹仙 人已逝,鹤随仙去,危楼空空,白云飘忽,年复一年,悠悠千 载,不正隐寓人世沧桑之感么! 诗人登临览胜,面对的却是 这一番情景,不禁心潮起伏,感慨良深。这二联一气旋转,顺 势而下,生动而深沉地写出了那个时代人们登黄鹤楼最易 产生的感受,境邃意深,韵味隽永。同时,诗人在遣词上重叠 使用“黄鹤”二字,在格律上也不顾对仗和平仄,或全用仄 声,或三平调煞尾,词语不相对,拗律而为之。原因就在于诗 人遵循着“诗言志”这一创作原则。当他登高瞩远之际,激荡 于胸的情思,如江河决口,一泻千里,容不得迟滞,也顾不了 许多作诗的禁忌,而以气行文,“纵笔写去,遂擅千古之奇” (沈德潜唐诗别裁)。读着这样的诗句,使人不但不觉得重 叠雷同,不合章法,反而被诗中那酣畅奔放的激情、流畅自 如的语言所感染。 后四句写楼中的所见所感。颈联状眼前之景,诗人登楼 眺望,只见万里晴空之下,对岸汉阳的树木历历可见,江心 鹦鹉洲上的春草葳蕤繁盛,一幅春意盎然的美丽图卷展现 出来,一反上面的苍凉飘渺之象。“历历”二字下承“汉阳树” “萋萋”二字又上承“芳草”。写草,写树,在一联之中交相成 对,既使春光物象具出,又使诗句轻灵飞动,一变前两联古 体诗的句法而整饬归整。尾联实写登楼所感。夕阳西下,暮 色降临,诗人站在高楼上,望断归途路,何处是故乡?江面上 迷迷濛濛的烟波,撩拨起无限乡愁,使人怅惘悠悠,归思难 禁。这一联揭示题首,照应首联,为同一格调;又与颈联乐景 相反相成,对比成趣。把登楼的实感真情直抒出来,且真挚 率直,一泻无余。 这首诗,既以气取胜,脉络贯通,又起承转合,章法严 谨。首联标其目,引人入胜,颔联“楼破题(首联),如骊龙之 珠,抱而不脱”(元杨载语),叙仙人乘鹤,杳然一逝,人去楼 存,白云千载,两联起承,浑然一体,给人以飘渺茫然之感。 颈联忽而一转,晴空万里,草树风物,历历萋萋,又一派好 景,与上两联相较,不但衬托出登楼之人的愁绪,也使诗篇 波澜起伏,又为抒情蓄势。尾联以江上烟波、日暮怀归作结, 照应首联,回到开头那种空灵茫然的境界之中。全诗神功之 力,含蕴丰厚,天成地就,堪为“绝唱”,难怪李白感叹:“眼前 有景道不得”了。 【点评】这是一首登高发慨、抒写乡愁的诗。前四句言,昔有仙人跨仙鹤,乘白云, 过蛇山,一去而不复返;悠悠千载,白云飞渡,只留下一座空空的黄鹤楼。此楼临汉水 长江交汇处,水天浩荡,尤为壮阔。此四句借传说从楼名落笔,写得空阔辽远,云水无 际,使人感受真切;且一气旋转而下,毫无滞碍。诗人敢于犯格律之大忌,首句第四字 应为仄声,第三句只用了一个平声,第四句又用三平调煞尾,其不顾对仗,全用古体,是 用奇而以立意为要也。沈德潜以为此诗“意得象先,神行语外,纵笔写去,遂擅千古之 奇”(唐诗别裁卷十三)。俞陛云以为此诗“飘然不群,若仙人行空,趾不离地,足以抗 衡李、杜。其佳处在格高而意超也”。又说此诗“切定‘黄鹤楼’三字着笔,其佳处在托 想之空灵,寄情之高远也”。(诗境浅说丙编)另外,首句中“白云”,唐人诸选本皆是; 自宋王安石唐百家诗选后至今多改为“黄鹤”。今人张明华在崔颢(黄鹤楼)诗首句 作“昔人已乘白云去”之辩中说:“‘白云’句不仅具有‘黄鹤’的全部含义,而且意境更 加优美”,也就是“增加了一个朦胧迷幻的场景”,即“增加了美丽的白云作为背景”;又 说“前四句从‘白云’写到‘黄鹤’,又从‘黄鹤’回到‘白云’正是一个完整的‘回环式结 构’”。还大量引证唐诗范例和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鹦鹉洲二诗来论证这一“回环 式结构”的合理性,有力地“证明了‘白云’句才是崔颢黄鹤楼的原来文本,而‘黄鹤’ 句不过是后人的改本”。(见古典文学知识2014年第2期)前二联虚写已尽,颈联一 转,实写楼中所见:汉阳之晴川,高树历历入目;鹦鹉之芳洲,茂草萋萋在前。此联乃七 律正格,逗出结联“乡关何处、归思难禁”之意旨。日暮之时,诗人远眺江面,只见烟波 浩渺,无边无际,不知乡关何处,何时才能归去呢?后四句则用律体,全诗气格雄健,寄 意高远,情调深沉,首尾关合,真绝唱也。据唐才子传载,李白登黄鹤楼欲赋诗,见崔 颢之诗,遂罢,且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有人以为此乃附会之说。不 管它真也罢,假也罢,只是李白的鹦鹉洲登金陵凤凰台都是仿效此诗之作。严羽 亦云“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可见此诗名声之高也。
-
乍观诗题,似为题画之作。细读全诗,才知别有用心。元代文人画,乃至古代文人画,大都是个人性灵情趣的抒发,谓之“墨戏”,很少有揭露现实之作。张翥所看到的《牧牛图》正是最通常的立意构思:一个春天的山坡上,逍遥的牧童骑在牛背上,手里还停着一个八哥鸟,如与人相语。画上的空白处则补一树柳枝,婀娜动人。这样一类水
-
《孙犁锁门》原文阅读|主旨理解|赏析|读后感 孙犁 过去,我几乎没有锁门的习惯。年幼时在家里,总是母亲锁门,放学回来,见门锁着进不去,在门外多玩一会就是了,也不会着急。以后在外求学,用不着锁门;住公寓
-
国学名句“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出处和解释
《论语·为政》中有这样一则对话:孟子问曰:“‘疾’者,病也,其害人也甚;‘攻’者,非礼也,其害人也甚;‘达’者,巧也,其害人也甚。三者稍逾,其害人也甚。三者”何如?”子曰:“济世之良药也。”这句“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正是孟子引经据典,告诫人们要谨慎施政,不可冒险犯傻。
-
骂殊自若【原典】狄武襄公①为真定副帅,一日,宴刘威敏沔②,有刘易者亦与坐。易素③疏悍,见优人④以儒为戏,乃勃然⑤曰:“黥(qíng)
-
两眼日将暗,四肢渐衰瘦。束带剩昔围,穿衣妨宽袖。流年似江水,奔注无昏昼。志气与形骸,安得长依旧?亦曾登玉陛,举措多纰缪。至今金阙籍,名姓独遗漏。亦曾烧大药,消息乖火候。至今残丹砂,烧干不成就。行藏事两
-
簪花仕女图 唐· (传) 周昉作 绢本设色 纵四六厘米 横一八○厘米 藏辽宁省博物馆 此图无款印,是流传有绪的重要作品,北宋前无记载可考,后入南宋绍兴内府,又归权相贾似道,元、明时期流入民间,清初由大
-
名言: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
揭傒斯夏五月武昌舟中触目两髯背立鸣双橹,短蓑开合沧江雨。青山如龙入云去,白发何人并沙语。船头放歌船尾和,篷上雨鸣篷下坐。推篷不省是
-
出自玄泉杳杳之深井,汲在朱明赫赫之炎辰。九天含露未销铄,阊阖初开赐贵人。碎如坠琼方截璐,粉壁生寒象筵布。玉壶纨扇亦玲珑,座有丽人色俱素。咫尺炎凉变四时,出门焦灼君讵知。肥羊甘醴心闷闷,饮此莹然何所思。
-
《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 海客谈瀛洲 ① ,烟涛微茫信难求 ② 。越人语天姥 ③ ,云霓明灭或可睹 ④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⑤ 。天台四万八千丈 ⑥ ,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