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上》鉴赏、赏析和阅读理解答案
潭子湾的桥上,在左边的石栏杆底下,有一个卖花生的。
除了雨天或者落雪的时候,不得不带着一顶破伞子,手挽着一个竹篮,跑东跑西的叫卖以外,他都是坐在那条石栏杆底下,地上铺了旧报纸,把花生分成一堆堆的,守候着主顾。
他很蠢,不大会兜生意,成天呆坐在那里,也不跟着人家尖着嗓子响亮地叫几声,简直像尊不开口的菩萨。
“三个铜子买一堆!”
看到有人在面前走过,有时他也动一动嘴唇,可是声音小得只有他自己听到。他卖的花生并不算贵,可是在这儿,连吃花生也像成了过于浪费的闲食。因为生意清,坐着无聊,他不断的把花生分堆,有的六颗,有的八颗,也有的十颗;有几天他从家里带出来几百颗花生,分来分去的分到晚上,竟没有少去一颗。
附近全是穷得连饭也吃不起的江北人,他们蚂蚁似的麇集在小河上的小船里,成天运粪运煤运草纸,抽不出一点空闲。靠铁路,在那一片潮湿的洼地里,是他们住的鸽子棚,茅草屋顶,黄泥墙,飘飘摇摇的,经不起一阵风吹。火车飞过的时候,那些茅屋顶上就积上了一层煤灰。这些茅屋的管家妇,全丢了家庭上工厂去,她们的儿女却全在街头巷尾掘煤渣,拾废纸,捡破瓶破管,虽则有些还是穿红裤子的小子,在工作上却已不能小觑了。
这儿的龌龊尤其惊人,桥上街上公路上全是成天疾驰着公共汽车,野鸡汽车,扬起了满天的尘雾。小河蒸发着臭气。远远地,在那片荒芜了的矿场上,你还可以看到无数露天的茅厕,无数朝天的,发亮的屁股。
“三个铜子买一堆!”
有时他也比较大声的喊,想多挣几个铜子,结果,却是徒然的。他也曾减价,三个铜子卖十五颗,或者二十五颗只要四个铜子,但走过去的人只是望望,摇摇头,仿佛这几个钱,也是他们负不了的重担。他们全是贫苦而且匆忙的。如果有谁袋里时常放几个铜子,而且有暇站到桥上来剥花生壳,去花生衣,吃花生肉,那才是稀罕。
卖花生的一天坐着,一天闲着,像尊不开口的菩萨,有时却也闷得慌的找人家谈天:
“我真不懂为什么这样没有生意!”
“不吃花生倒没有什么,没有人剃头才奇哪!”
回话的是个头上盘着一根小辫子,耳朵上还挂着一只铜耳环的小子。他一早就带了一个安着面盆的木架子,带了从他父亲手上传下来的剃刀,耳刷子,到桥上来剃头,生意自然也是冷清得可怕。
“剃头吗?嗯,这些江北人也不见得需要这个!他们一年剃得几次头?你老兄真好想头——而且做你们这种鸟生意的,也实在太多!”
的确剃头的很多,到处都可以看到安着面盆的木架子旁边,坐着一样油腻,一样褴褛,一样身上疏疏落落地落满了黑头发的人。
“那末你的花生更没有人吃了。”“好像……却也不见得!……”
听到这沉闷的谈话,坐在不远的一条皮凳上面,一个成天笼着破袖子的补鞋匠,突然的插进来说:
“到我这儿来补鞋的人,也是很少呢。”
“那是当然的——”卖花生的很忧郁地说,“这儿江北人能够穿鞋子的根本不多!”
“可是……”
补鞋匠还想再说,仿佛要强辩似的,但他看到他们的忧郁的脸,也只得沉默了。其实他也明白的,在这个贫民窟里,不但吃花生,就是剃头补鞋子,也一样的是可以节省的浪费。
(1938年上海北新书局稻粱集)
赏析这是一篇描写旧社会南方小镇潭子湾的穷困面貌的随笔。诚然,写小镇的贫困可以从许多角度去写,如可以解剖一个家庭,可以写流浪汉的群像,也可以写饿殍、偷儿之类。然而,桥上的作者没有去写这些,而是抓住桥上的小生意人——卖花生的、剃头的、补鞋匠——去写,写他们的生意“冷清得可怕”,以显示人们的贫困。应该说,这选材的角度就很新鲜。
作者用朴素的笔墨描绘出一幅小镇桥头附近的风俗画。那“龌龊”的环境就有力地烘托了文章的主题。但对于主题来说,本篇主要还是侧面描写。作品着墨的重点是卖花生的,顺笔写了剃头的和补鞋的。其实,作品正面描写小生意人的生意“冷清”,要表现的还是这“冷清”的背后所包含的令人心酸的生活状况。人们读完作品之后自然会想到:如果说吃花生是“奢侈”,是可以节省的“浪费”,那么剃头和穿鞋应该说是基本生活的必需吧。然而,在这里连这种起码的生活必需,也居然成为“可以节省的浪费”。可见,人们生活的艰难已经到了绝境。作者所正面描写的桥头上的小生意人的画面是极普通的,然而所揭示出的社会问题却入骨三分。这篇作品的深刻的揭露力量,它的耐人回味咀嚼的艺术魅力,与其侧面描写的手法是分不开的。
就桥上的一幕看,却主要是白描。作者写人物用简笔勾画。对那“不断的把花生分堆”的卖花生的、耳朵上“挂着一只铜耳环”的剃头的、“成天笼着破袖子”的补鞋匠的描写,都是抓住特征,勾画几笔,不唠叨,不拖沓,然而这些形象却都神态活现。写背景也是粗线条勾勒,化繁为简,使最有特点的部分更加突出。这表明作者对白描有着相当深的功力。
-
作者: 宋生贵
-
《大厦之成,非一木之材也;大海之阔,非一流之归也》 大厦的建成,并非一根木材的功劳;大海的广阔,并非一道溪流能够形成。比喻要想干大事,必须广纳人才。《东周列国志》一六回:“大厦之成,非一木之材也;大海
-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 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
-
【经文】 有父之丧,如未没丧而母死 ① ,其除父之丧也,服其除服 ② ;卒事,反丧服。虽诸父昆弟之丧 ③ ,如当父母之丧,其除诸父昆弟之丧也,皆服其除丧之服;卒事,反丧服。 如三年之丧,则既 ④ ,其
-
上邪无名氏【原文】上邪[1]!我欲与君相知[2],长命无绝衰[3]。山无陵,江水为竭[4];冬雷震震,夏雨雪[5]。天地合,乃[6]敢与君绝!【注释
-
莫泊桑 (赵少侯 译) 世上有这样一些女子,面庞儿好,丰韵也好,但被造化安排错了,生长在一个小职员的家庭里。她便是其中的一个。她没有陪嫁财产,没有可以指望得到的遗产,没有任何方法可以使一个有钱有地位的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带七古诗词,内容包括含七的诗句,含有七这个字的诗句,含有七字的古诗。一别之后,二地相悬。都说是三四月,谁又知五六年。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不可传。九连环从中折断,十里长亭望眼欲穿!百思想,千系念。万般无奈,
-
《海棠·柳梢青冬月海棠》咏海棠诗鉴赏 卢炳笑
-
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 ① 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十二 ② 。而山人之亭,适当其
-
刘呐鸥 晴朗的午后。 游倦了的白云两大片,流着光闪闪的汗珠,停留在对面高层建筑物造成的连山的头上。远远地眺望着这些都市的墙围,而在眼下俯瞰着一片旷大的青草原的一座高架台,这会早已被为赌心热狂了的人们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