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汉文帝·议佐百姓诏》鉴赏
古文观止·汉文帝·议佐百姓诏
间者数年比不登①,又有水旱疾疫之灾,朕甚忧之。愚而不明,未达其咎②。意者③,朕之政有所失而行有过与?乃天道有不顺,地利或不得,人事多失和,鬼神废不享与?何以致此?将百官之奉养或费,无用之事或多与?何其民食之寡乏也?夫度田非益寡④,而计民未加益,以口量地,其于古犹有馀,而食之甚不足者,其咎安在?无乃百姓之从事于末,以害农者蕃,为酒醪以靡谷者多⑤,六畜之食焉者众与? 细大之义,吾未能得其中⑥。其与丞相、列侯、吏二千石、博士议之,有可以佐百姓者,率意远思⑦,无有所隐。
【注释】 ①间: 近来。比:屡屡。登:庄稼成熟。②达:通晓。咎: 灾祸,弊病。③意者: 疑问词,置于句首表示猜想。④度 (duo): 计量。⑤末: 指工商业。醪 (lao): 酒酿、浊酒。靡:耗费。⑥中(zhong):适中。⑦率意:随从己意。意思是不要有顾虑。
【译文】 近几年来接连收成不好,又有水旱和瘟疫等灾害,我很是忧虑。我愚笨而不懂治道,不知道灾害产生的原因。想来,或许是我的政策上有失误,行为上有过错吧?还是因为没有顺应天道,或未得地利,或人事失和,废弃了对神的祭祀呢?为什么会弄到这个地步呢?也许是百官的俸禄过高,花在无用的事情上的费用太大了? 百姓的粮食为什么会这么缺乏呢? 计量天下的土地并不比古时少,人口也没有增加,计算土地与人口的比例,比古时还要富裕,但粮食很匮乏,其中的原因在什么地方呢?是不是百姓中从事商贩而损害农业的太多了,酿酒耗费的粮食太多了,还是喂养牲畜而耗费的粮食太多了呢? 大大小小的原因很多,我还没有完全搞清楚。希望跟丞相、列侯、俸禄二千石的官吏和博士们讨论一下。有可以帮助百姓解决这个困难的意见,就坦率地说出来,不要有所隐讳。
【鉴赏】 西汉初年文帝即位的时候,社会财富十分贫乏,皇上的车驾都找不到几匹像样的马。由于经过战乱的时间太长,人口很少,农业生产恢复得很慢,加上连年灾荒,粮食问题十分严重。这道诏书就是针对这些问题,要求臣下提供意见而颁发的。
这道诏书的内容十分简单,即近年来水旱疫疾等灾害频频发生,老百姓的粮食十分短缺,不知是什么原因所致,希望群臣提出意见,与他一起解决这个问题。这样一个简单的意思,作者却在文中反复设问,层层进逼。表现了作者关心民疾,希望解决老百姓的粮食问题的急切心情,表现了一个政治家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
这篇文章虽然十分简短,但由于排比和设问的反复使用,使其语气极为迫切,感情的容量极大。
-
[唐]张说 汉兵出顿金微,照日明光铁衣。百里火幡焰焰,千行雪骑騑騑。蹙踏辽河自竭,鼓噪燕山可飞。正属四方朝贺,端知万舞皇威。 少年胆气凌云,共许骁雄出群。匹马城南挑战,单刀蓟北从军。一鼓鲜卑送款,五饵
-
《节俭正直,当赏以劝善也。》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三家七穆三家七穆 【原文】 春秋列国卿大夫世家之盛,无越鲁三家、郑七穆者。鲁之公族,如臧氏、展氏、施氏、子叔氏、叔仲氏、东门氏
-
天下从事者,不可以无法仪;无法仪而其事能成者,无有也。 ——《墨子·法仪》 法不察民之情而立之,则不成。 ——《商君书·壹言》 立法之大要,必令善人劝其德而乐其政,邪人痛其祸而悔其行。 ——[东汉]王
-
题竹石画·其一[1]郑燮【原文】咬定[2]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3]。千磨万击还坚劲[4],任尔东西南北风[5]。【注释】[1]竹石:扎根在石
-
“高卧南斋时,开帷月初吐。清辉澹水木,演漾在窗户。”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高卧南斋时,开帷月初吐。清辉澹水木,演漾在窗户。 【出处】唐王昌龄《 同从弟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 》。 【意思】 南斋高卧,撩起窗帷见一轮明月初上;清辉弥漫,溶溶月色映照窗前似水波荡漾。 【全
-
羡君齿牙牢且洁,大肉硬饼如刀截。我今呀豁落者多,所存十馀皆兀臲。匙抄烂饭稳送之,合口软嚼如牛呞。妻儿恐我生怅望,盘中不饤栗与梨。只今年才四十五,后日悬知渐莽卤。朱颜皓颈讶莫亲,此外诸馀谁更数。忆昔太公
-
六幕历史剧。阳翰笙著。写于1941年9月。剧本描写太平天国革命的重要转折点“杨韦事变”的经过,以历史上的惨痛教训影射、控诉现实社会国民党残杀新四军、破坏抗战的血腥罪行。太平天国定都南京后,出身富豪的北
-
装作装作就是虚伪——说谎话,假客气等等都包括在内。他明明是一个尊重自己的人,见了你,横一鞠躬,竖一鞠躬地对你行礼,称你为“前辈”,
-
玉壶何用好,偏许素冰居。未共销丹日,还同照绮疏。抱明中不隐,含净外疑虚。气似庭霜积,光言砌月馀。晓凌飞鹊镜,宵映聚萤书。若向夫君比,清心尚不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