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原文|翻译|赏析
明·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2,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3,余拏一小舟4,拥毳衣炉火5,独往湖心亭看雪。雾淞沆砀6,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7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8、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9。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10:“莫说相公痴11,更有痴似相公者。”
1本文选自陶庵梦忆。湖心亭:在杭州市西湖中。2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崇祯,明思宗年号。3更定:即起更,约晚八时左右。4拏(na):牵引,拏舟即呼船乘坐。5拥:围裹。毳(cui)衣:皮衣。6雾淞:大雾中水气附着在地表或物体上而凝成的白色质松的附着物。沆砀(hang dang):广大的样子。“雾凇沆砀”形容雪后天地间一片白茫茫的景象。7长堤:指西湖白堤。8芥:小草。9大白:酒杯。10舟子:船夫。11相公:旧时对男子的敬称。张岱时年三十六岁。
【析点】 张岱冬日夜游西湖赏雪,确是雅兴。雅兴之后,留下了这篇雅文。首先写音响,“人鸟声俱绝”,为雪景铺设了万籁俱寂的环境,渲染雪夜湖上空旷冷寂的氛围。接写西湖雪夜全景:使用新颖的辞藻——“雾凇沆砀”,新颖的句式——“天与云与山与水”,一句连用三个连词“与”,描摹出只有雪后雾中才能形成的“上下一白”的冰雪世界。全景中再写细部,靠了几个精选的数量词——“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像绘制水墨画样点染湖上的“影子”,这之中,一痕长堤、一点湖心亭,可算作是远景;船与人本应是近景,但作者使用比喻,船为芥,人为粒,极言其小,在想像中,他已跳出了自己所乘的船,使船只与船上人(包括自己)融于西湖雪景之中,为一芥、一粒,把近景也幻化为远景了。这样写意在以长堤和湖心亭的模糊冲淡,船只与船上人的藐小,烘托西湖冰雪世界的广博与浩茫。如此写来,精妙绝伦!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西湖之美,宜晴宜雨;如今有了张岱的雅文,西湖之美又在冰雪雾霭之中了。
-
作者: 〔黎巴嫩〕哈·纪伯伦 【原文】: 浪之歌 我
-
一点樱桃启绛唇 ① ,两行碎玉喷《阳春》 ② 。 丁香舌吐衠钢剑 ③ ,要斩奸邪乱国臣。 【释词】 ①樱桃:比喻美女的口小唇红。启,开。绛唇:绛,红;唇,嘴唇。 ②碎玉:洁白的牙齿。喷:唱。《阳春》:
-
《枕上推敲忘夜长,苦吟人与睡相妨.》出自哪里,什么意思,注释,句意,翻译
勤学类名言赏析《枕上推敲忘夜长,苦吟人与睡相妨。》出自哪里,什么意思,注释与翻译
-
公元6891年,一头巨牛绕过棕色盆地,巴人村先知 阿拉法威在临终时指着脚下说: “这个城市将围困你们, 不管上帝是死是活。” 你跨过这道门坎。脚步那么轻盈。白昼像根大蜡烛吱吱燃着。牛乳遍野。摧动弯角般
-
【3825】决战大数据(升级版):大数据的关键思考(车品觉著,浙江人民出版社,19 8万字,2016年4月第1版,56 9元)△共三部分(15章):①
-
绵州州府何磊落,显庆年中越王作。孤城西北起高楼,碧瓦朱甍照城郭。楼下长江百丈清,山头落日半轮明。君王旧迹今人赏,转见千秋万古情。 作品赏析【鹤注】此当是宝应元年初至绵州时作。《绵州图经》:越王台,
-
“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 【出处】唐岑参《 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 【意思】拥带节旄的上将领兵出征,天色刚亮就吹响了西行的笛声。军旗 招展,鼓声四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小学生必背古诗词五言,内容包括小学5级必背古诗,简单五言绝句古诗大全,小学生必背古诗80首全文。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迹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
-
谪宦心都惯,辞乡去不难。缘留龟子住,涕泪一阑干。小子须娇养,邹婆为好看。银匙封寄汝,忆我即加餐。
-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出处】唐白居易《 白云泉 》 【意思】天平山腰泠泠流淌着白云泉,白云无意舒卷泉水自流悠闲。你又何必奔流飞泻到山下去,推波助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