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香积寺》禅思哲理诗赏析
过香积寺
王维①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②。【注释】
①王维:见酬张少府。
②“安禅”句:安禅:佛家语,指佛徒安静地打坐,身心安然于静思疑虑万念俱寂之境。制毒龙:佛家故事,说西方的一个水潭中曾有一条毒龙害人,被佛教高僧以无边佛法制伏。这里比喻佛法可以克制人心中的一切世俗杂念和妄想。
【诗本事】
这是王维的一首借寻常游览描写景物抒发禅心的诗。过,拜访、探望之意。香积寺为唐佛寺名,在今西安长安区南神禾原上。
【赏评】
这首诗意境空明悠远,不可泊凑,历来为人称道。全诗着重表现出一个“静”字。前两联写诗人沿山路而行,越走越高,行走数里云雾弥漫,并不知有香积寺。只见古木夹道,寂无人迹,忽闻钟声自林霭深处传来,才知山寺所在。这四句生动地表现出山的深幽。“何处”既与“无人”对偶,又遥应开篇的“不知”,将一种幽远深奥、缥缈莫测、令人迷惘讶异的氛围渲染得越来越浓。颈联又进一步借泉声的幽咽和日色的凄冷渲染山寺远离世间烟火、俗人难以接近的氛围,更显静谧幽远。结尾两句才写到寺,但仍然不写寺中景物,而写寺外清漂的空旷幽寂、潭岸的曲折深僻、钟声的悠远绵长、僧人的安禅入定。全诗写寺,不从正面直接描绘,而只是由低处到高处、由远处到近处地从各个侧面烘托山寺的深幽。正是借助于这种巧妙的构思,诗人由浅及深地创造了超脱尘俗和忘我入禅两个境界,使外在景物与内蕴的禅境相互映照。也可以看出,诗人是孤独的,似乎这世界上只有他一个人。他在用心谛听着这个大千世界的心律,同时以此来表现所领悟的一切皆空、身心两忘的禅趣。
【诗评选辑】
①清·赵殿成王右丞集笺注:此篇起句超忽,谓初不知有山寺也;迨深入云峰,于古木森丛人迹罕到之区,忽闻钟声,而始知之。四句一气盘旋,灭尽针线之迹;非自盛唐,未易多靓。
②清·赵殿成诗境浅说:下一“咽”字,则幽静之状恍然;著一“冷”字,则深僻之景若见。昔人所谓诗眼是也。
-
胡彦高,明昌二年以廉举为即墨令。县廨在古城之隅,为妖狐所据,昼伏夜出,变化狡狯,或为狱卒,纵遗囚系;或为官妓,盗驿传被襆。媚惑男女,有迷乱至死者。邑人无如之何,反以香火奉之,余五十年矣。彦高到官,问知
-
古文观止·国语·襄王不许请隧 晋文公既定襄王
-
苏轼 汉用陈平计,间疏楚君臣。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归未至彭城,疽发背死。苏子曰: 增之去,善矣; 不去,羽必杀增。独狠其不早耳。然
-
《菊花诗十二首(其九)》簪菊 簪菊 蕉下客 瓶供篱栽日日忙,折来休认镜中妆。 长安公子因花癖,彭泽先生是酒狂。 短鬓冷沾三径露,葛巾香染九秋霜。 高情不入时人眼,拍手凭他笑路旁。 《簪菊》是贾探春所作
-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 王昌龄的诗句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上一句:寒雨连江夜入吴。
下一句:平明送客楚山孤。
翻译:
夜晚,寒雨连绵不断地落入长江,江水一路流入吴地。
天亮时,我送别客人,独自留在楚山上。
【诗句】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出处】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二首(其一)》。【意思】吴地的夜晚,秋雨绵绵,寒气 -
步湘州藏春园主人元韵① 鸟啼铃语梦常萦, 闲立花阴盼嫩晴②。 怵目飞红随蝶舞, 关心茸碧绕阶生③。 天于绝代偏多妒, 时至将离倍有情④。 最是令人愁不解, 四檐疏雨送秋声。 剧怜常逐柳绵飘, 金屋何时
-
烟翠三秋色,波涛万古痕。削成青玉片,截断碧云根。风气通岩穴,苔文护洞门。三峰具体小,应是华山孙。
-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出自哪里,什么意思,注释,句意,翻译
师道类名言赏析《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出自哪里,什么意思,注释与翻译
-
小马哥:
-
或问:共事一人未有不妒者,何也?曰:人之才能、性行、容貌、辞色,种种不同,所事者必悦其能事我者,恶其不能事我者。能事者见悦,则不能事者必疏,是我之见疏,彼之能事成之也,焉得不妒?既妒,安得不相倾?相倾
【名句】或问:共事一人未有不妒者,何也?曰:人之才能、性行、容貌、辞色,种种不同,所事者必悦其能事我者,恶其不能事我者。能事者见悦 ① ,则不能事者必疏,是我之见疏,彼之能事成之也,焉得不妒?既妒,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