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李太白·[宋]苏轼》原文与赏析
[宋]苏轼
李太白有浔阳紫极宫感秋诗。……诗云:“四十九年非,一往不可复。”予亦四十九,感之,次其韵。
寄卧虚寂堂,月明浸疏竹。
泠然洗我心,欲饮不可掬。
流光发永叹,自昔非余独。
行年四十九,还此北窗宿。
缅怀卓道人,白首寓医卜。
谪仙固远矣,此士亦难复。
世道如弈棋,变化不容复。
惟应玉芝老,待得蟠桃熟。
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下诏把苏轼从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改为汝州(今河南汝临)团练副使。苏轼离黄州途中,先到筠州(今江西高安)探望弟弟苏辙。归途中,游庐山;到九江,游览紫极宫。唐代诗人李太白隐居庐山时,曾写过浔阳紫极宫感秋诗。苏试因其诗有“四十九年非,一往不可复”之句所感,便写下这首和诗。
当年,李太白游庐山,正是他政治上失意的时期。他入长安三年,虽然得到唐玄宗的征召和称誉,但因在政治上得不到重用,为国建功立业的理想难以实现;加之他对朝廷的黑暗与腐败不满,常借诗歌进行讽喻,结果遭到宦官贵戚的谗言。最后,被迫上疏请还。天宝三年(744)他离开长安,开始以东鲁、梁园为中心的第二次漫游生涯。天宝九年(750),李太白离开金陵,至浔阳,访紫极宫,时年四十九岁。明乎此,便知“四十九年非,一往不可复”真正含意。
无独有偶。苏轼于元丰二年(1079)在湖州谢上表中发了几句牢骚便遭到李定、舒亶等人陷害,神宗在御史的围攻下,只好令御史台拘捕苏轼下狱。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其时,苏轼四十四岁。接着被贬黄州五年,此时游紫极宫,正好四十九岁。
由于苏轼有感于他与李太白具有相似的政治遭遇和仕途失意的坎坷经历,因而发出了“世道如弈棋,变化不可复”的深沉慨叹。“世道”是指社会风气。“弈”本指围棋。棋,古时称弈博之子为棋,此处泛指下棋。俗语谓“世事如棋局局新”,说的是每局棋的变化各不相同,借此说明事物变化莫测的规律。
所谓“世道如弈棋,变化不可复”,即是说,社会风气有如棋局,千变万化,各不相同,不容许走回头路。然而,其言外之意则是,虽然朝代不同,而我和李太白却都遭受到了同样的非遇。这种混沌世道,不容许重复再现呵!这里,既寄托了苏轼对李太白的同情,同时,又抒发了自己对世道不平的愤懑之情。它既是诗人的美好愿望,又是诗人对社会的抗争呐喊。可是,在黑暗的封建社会里,一切善良而正直的人们,有谁能逃脱这种乖舛的命运呢?
从这两句诗中,我们还可以得到一点启示:即是必须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一切事物,既看到事物变化的复杂性,也就是诗中说的“如弈棋”;同时又要看到社会进步的规律性,即“变化不容复”。当然,这不是苏轼的本意。但他能在客观上给人们以启迪,也称得上是一种积极因素。
苏轼“世道如弈棋,变化不容复”的认识系游浔阳紫宫时联想到李白的诗和遭遇而得出的。他寓居紫极宫,由月光而触发了今古之思。先叙月光之明“月明浸疏竹”,再言月光之洁“泠然洗我心,欲饮不可掬”,最后写月光之动“流光发永叹”。明洁的月光如水之流淌,用“浸”、“洗”、“饮”、“流”等与水性相关的词,使之从时光流逝中回想到自己“行年四十九”,从而“缅怀”和自己现在同样年龄的李白,李白已作古,时移世迁,想不到自己却有了和他同样的遭遇。诗人从自身、他人,此时、彼日的钩连中上升到理性的认识,得出富有哲理性的结论。这就使结论如水就下,成自然之势,瓜熟蒂落,无强扭之迹。这也是这首诗感人之处,益人之处。
-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筍欲抽芽。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欧
-
【原题】:将归南岳黎才翁命萧复来相迎且以二诗见贶因作一绝谢之
-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这篇明代著名的话本,即明代的白话短篇小说,见于《警世通言》卷三十二,是明代著名的话本作家冯梦龙创作的。冯梦龙的根据是明人宋懋澄《九籥集》卷五的《负情侬传》。宋懋澄字幼清,云间(今江
-
中国童话《任溶溶·“没头脑”和“不高兴”》鉴赏
-
典源出处 《陈书 皇后传论》:后主每引宾客对贵妃等游宴,则使诸贵人及女学士与狎客共赋新诗,互相赠答,采其尤艳丽者以为曲词,被以新声,选宫女有容色者以千百数,令习而歌之,分部迭进、持以相乐。其曲有 《玉
-
河亶甲第二十二河亶甲第二十二 【原文】 河亶甲居相[600],作《河亶甲》。(此为序,正文亡佚) 【注释】 [600]河亶甲:仲丁的
-
陋巷乘篮入,朱门挂印回。腰间抛组绶,缨上拂尘埃。屈曲闲池沼,无非手自开。青苍好竹树,亦是眼看栽。石片抬琴匣,松枝阁酒杯。此生终老处,昨日却归来。
-
古文观止·梁启超·跋周印昆所藏左文襄书牍 左
-
荆轲饮燕市,酒酣气益震。哀歌和渐离,谓若傍无人。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高眄邈四海,豪右何足陈!贵者虽自贵,视之若埃尘。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 这首诗赞颂荆轲睥睨四海,蔑视豪门势族的英雄气概。据《史
-
满目青山未得过,镜中无那鬓丝何。只言旋老转无事,欲到中年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