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一绝》禅思哲理诗赏析
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一绝
杜牧①
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②。
欲把一麾江海去③,乐游原上望昭陵④。【注释】
①杜牧:见登乐游原。
②“清时”二句:清时:太平时世。有味:有登临赏景访僧寻友的闲情逸趣。此两句自嘲无所作为。
③麾:旗帜。此指自己的车骑。江海:指吴兴。
④昭陵: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在今陕西礼泉东北九嵕山。
【诗本事】
本篇是宣宗大中四年(850)杜牧由吏部员外郎即将赴任湖州刺史时所作。吴兴,唐郡名,即湖州,在今浙江省吴兴县。乐游原,见前诗注。
【赏评】
这首诗沉郁而含蓄。前两句自嘲无用于世,后两句表达对唐太宗的仰慕,实则是怀想唐太宗的文治武功以及他重贤任能、从谏如流的帝王风范。而另一层言外之意,自然就是对当朝皇帝和国势深怀失望和不满了。
由于自己没有才能,在这清明太平之世,也只有登临赏景访僧寻友的闲情逸趣了。次句承上,点明“闲”与“静”就是上句所指之“味”。而以爱孤云之闲见自己之闲,爱和尚之静见自己之静,这就把闲静之味这样一种抽象的感情形象地显示出来。由于在京城抑郁无聊,所以想手持旌麾,远去江海。第四句再转。登临乐游原不望皇宫、城阙,也不望其他已故皇帝的陵墓,而独望唐太宗的昭陵,这显然是别有深意的。唐太宗建立了大唐帝国,文治武功,煊赫一时,而知人善任、唯贤是举则是他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诗人登高纵目,西望昭陵,面对国家衰败的局势,自己却只能无奈于娴静的处境,不免就深感生不逢时了。
【诗评选辑】
①宋·叶梦得石林诗话云:此盖不满于当时,故末有“望昭陵”之句。
②清·张文荪唐贤清雅集云:昭陵为唐创业守成英主,与世子孙夷陵不振,故牧之去国时登高寄慨,词意浑含,得风人遗意。
-
【名句】治国 ① 常 ② 富,而乱国 ③ 常贫,是以 ④ 善为国 ⑤ 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注释】①治国:安定的国家。②常:常常。③乱国:混乱的国家。④是以:因此。⑤为国:治理国家。 【释义】安
-
太史公曰:先人有言 (① :自周公卒五百岁而生孔子,孔子卒后至 于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 ② ,正《易传》 ③ ,继《春秋》,本《诗》《书》《礼》 《乐》之际。意在斯乎! 意在斯乎! 小子何敢让焉 ④
-
宋·陆游 吕周辅言 2 :东坡先生与黄门公南迁 3 ,相遇于梧、藤间 4 。道旁有鬻汤饼者 5 ,共买食之。觕恶不可食 6 。黄门置箸而叹 7 ,东坡已尽之矣。徐谓黄门曰:“九三郎 8 ,尔尚欲咀嚼耶
-
作者: 童继红崔承枢魏惠明 【原诗】:城阙辅三秦(2)
-
【3066】新一轮产业革命(〔美〕亚力克·罗斯著,中信出版社,2016年8月第1版,20万字,49元)△本书展示了未来20年世界和中国将会发生那哪
-
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怀人,而景中有人,人前有景,情景历历,互相交融,重点突出了倦客怀人、思念妻子的主题。 上片描写“晓行”所见所闻所感的情景。头三句说,角声催促清晓,曙光开始到来;因为天未大亮,听那睡鸟还没有被惊醒,邻村邻户的雄鸡先
-
谁怜贱子启穷途,太守封来酒一壶。攻破是非浑似梦,削平身世有如无。醺醺若借嵇康懒,兀兀仍添宁武愚。犹念悲秋更分赐,夹溪红蓼映风蒲。
-
【原题】:八月十五日夜月意偃蹇夜久微明须臾复瞻叔兄有诗因次其韵
-
这首绝句与其说是写春寒,不如说是咏海棠。说到咏海棠,自然忘不了苏轼的《海棠》诗:“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其实,这两首海棠诗都是借海棠写自己。苏轼笔下的海棠圣洁、幽寂,是他贬官黄州时的写照;陈与
-
绕郭云烟匝几重,昔人曾此感怀嵩。霜林落後山争出,野菊开时酒正浓。解带西风飘画角,倚栏斜日照青松。会须乖醉携嘉客,踏雪来看群玉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