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题·[宋]苏轼》原文与赏析
[宋]苏轼
足蹑平都古洞天,此身不觉到云间。
抬眸四顾乾坤阔,日月星辰任我攀。
这是苏轼登平都山抒感之作,意谓登上了平都古洞天,仿佛身至白云缭绕的空间。举目四望,顿觉天地无限辽阔,日月星辰都任我攀摘。只有登上了高峻的山峰,视野才会广阔,思想境界才会高远。
平都又名酆都山,在四川丰都县东北。就因为苏轼嘉祐四年(1059)自成都去汴京(今开封)途经丰都,写下平都山等五首诗,其中有“平都天下古名山”之句,渐改平都山为“名山”,一直沿用至今。名山实际上并不高大,仅海拔288米,方圆0.45平方公里,只因了山前有长江奔流,四周有九峰环抱,加之“鬼城”、“幽都”的传说,以及历代文人题咏,遂使名扬中外。唐代李白、白居易都有咏平都之作。唐宰相段文昌书赞:“(平都山峭壁立千仞,下临湍波,老树万株,上插峰岭。灵光彩羽……昏旦万状,信非人境。”明末周延甲作记曰:“登山凭眺,见峰峦插天,芙蓉削翠,江波映日,桧柏干霄,烟岚霭霭,恍若羽化去,几不知身在人间也。”如今山门楹联“名声有大小,山势无高低”,意即山虽小而名气大。苏轼这次初出蜀,豪情满怀,因而观感自有不同。
这首诗固然是苏轼登平都山后觉得立足高,眼界阔,心情畅的表现,同时也寓含着攀上高峰则可以四顾乾坤,任攀日月的哲理。如果没有“足蹑”就不可能“身到云间”,自然领略不到乾坤阔的境界,任攀日月的境地。
-
1935年3月19日夜半口占
-
[晋]谢灵运短生旅长世,恒觉白日欹。览镜睨颓容,华颜岂久期?苟无回戈术,坐观落崦嵫。
-
浮云吐明月,流影玉◇阴。千里虽共照,安知夜夜心。
-
《望岳》 年代:唐作者: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校 作品赏析 【注释】:
-
高压郡西城,观风不浪名。山川千里色,语笑万家声。碧寺烟中静,红桥柳际明。登临岂刘白,满目见诗情。
-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 【出处】唐王维《山中送别》。 【译注】在山中送走了你以后,夕阳西坠我关闭柴扉。春草明年再绿的时候,游子呵你能不能回归? 【全诗】 《山中送别》
-
漾舟逗何处,神女汉皋曲。①雪罢冰复开,春潭千丈绿。轻舟恣来往,探玩无厌足。②波影摇妓钗,沙光逐人目。③倾杯鱼鸟醉,联句莺花续。④良会难再逢,日入须秉烛。⑤ 作品赏析①“漾舟”句:一作“羊公岘山下”。
-
郭隗先生对曰:“帝者与师处, 王者与友处, 霸者与臣处, 亡国与役处。诎指而事之, 北面而受学, 则百已者至; 先趋而后息, 先问而后嘿, 则什己者至; 人趋己趋, 则若己者至; 冯几据仗, 眄视指使
名言: 郭隗先生对曰:“帝者与师处, 王者与友处, 霸者与臣处, 亡国与役处。诎指而事之, 北面而受学, 则百已者至; 先趋而后息, 先问而后嘿, 则什己者至; 人趋己趋, 则若己者至; 冯几据仗,
-
作者: 马融 【原文】:惟笼之奇生兮,于终南之阴崖。
-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什么意思|大意|注释|出处|译文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