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意诗五首(其一)·[唐]白居易》原文与赏析
[唐]白居易
橡樟生深山,七年而后知。
挺高二百丈,本末皆十围。
天子建明堂,此材独中规。
匠人执斤墨,采度将有期。
孟冬草木枯,烈火燎山陂。
疾风吹猛焰,从根烧到枝。
养材三十年,方成栋梁姿。
一朝为灰烬,柯叶无孑遗。
地虽生尔材,天不与尔时。
不如粪土英,犹有人掇之。
己矣勿重陈,重陈令人悲。
不悲焚烧苦,但悲采用迟。
寓意诗,就是寓言诗。寓言,是一种用比喻故事来说明道理的文学作品。它的特点是,寓深刻复杂的道理于浅显简单的故事之中。
这首寓言诗,讲一棵橡树和一棵樟树,生长深山三十年,高二百尺,粗十围,已成难得之材,被选中去建造天子的明堂。可还没来得及采伐,一场大火,橡樟化为灰烬。诗人喟叹道:“地虽生尔材,天不与尔时。”
要明了作者寄寓在这故事里的深刻道理,就得知道作者写作此诗时的特殊心境。唐元和十年(815),李师道派人暗杀了宰相武元衡。当时,白居易任左赞善大夫,这是个不能参与政治,专门陪伴太子读书的闲官。因出于义愤,他上疏请求捕杀刺客。白居易当谏官时得罪的一批权贵,借口白居易越位,攻击他不遵法制;又说他母亲是赏花堕井而死的,但他却写了赏花诗、新井诗,攻击他不遵孝道。宪宗李纯便把白居易贬为江州刺史,旋即又贬为江州司马。这首诗抒发的就是他被贬时的复杂心情。全诗以橡樟自拟。“地虽生尔材”,是说自己本有经国安邦之材。“天不与尔时”的“天”,暗指宪宗皇帝李纯,也隐喻变幻莫测的政治风云。这两句诗,集中揭露了封建社会摧残人才的险恶,倾泻了自己横遭贬谪的抑郁和愤慨。因为矛头直指皇帝老儿,不能明目张胆地骂,只能隐指,因此,选用了寓言诗的方式。尽管用的寓言体,但从明白如话的诗句里,读者却能直接感受到作者强烈的悲愤之情。
人才的成长,既需得地利,还需得天时;既要有一个利于成长的小气候,更需一个施展才能的大环境。“养材三十年,方成栋梁姿”,说明人才成长不易,是“地虽生尔材”的具体内容。“一朝为灰烬,柯叶无孑遗”,痛陈人才轻易地被扼杀,是“天不与尔时”的深层含义。这两句诗形象地概括了封建社会知识分子的共同遭遇。这个“天”,就是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是非不由己,祸患安可防”(杂感)。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不改变,那么,知识分子面临的这条艰险的成才之路:“天不与尔时”,就永远不可能改变。
-
《不轻负至交 王起 白敏中 贺拔惎》原文、出处、述要和作者资料
王相起,长庆中再主文柄,志欲以白敏中为状元,病其人与贺拔惎为交友,惎有文而落拓。因密令亲知申意,俾敏中与惎绝。前人复约敏中,为具以待之。敏中欣然曰:“皆如所教。”既而惎果造门,左右绐以敏中他适,惎迟留
-
终朝对尊酒,嗜兴非嗜甘。终日偶众人,纵言不纵谈。世情闲静见,药性病多谙。寄谢嵇中散,予无甚不堪。万卷堆床书,学者识其真。万里长江水,征夫渡要津。养生非但药,悟佛不因人。燕石何须辨,逢时即至珍。
-
《平水韵》 故友回房问客程,歧人独盏坐三更。 莫听竹雨吹年梦,且待楼风打夜声。 别酒千重犹易老,长亭十里竟难行。 凭阑一笑多兄弟,所系相思落烬轻。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古诗词关于风筝首,内容包括有关风筝的古诗词,摘抄关于风筝的古诗,跟风筝有关的古诗词。有关风筝的古诗词:风筝[ 唐 ] 司空曙高风吹玉柱,万籁忽齐飘。飒树迟难度,萦空细渐销。松泉鹿门夜,笙鹤洛滨朝。坐与真僧听,支颐向寂寥。
-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辛弃疾简介
-
【注释】:毗陵,即今江苏常州。元兵挥师南下后,攻打毗陵 。战斗进行得异常激烈 ,毗陵遭受了极大破坏。1276 年春末,汪元量随从三宫赴燕,途径常州,见城破的惨景 ,感怀而作此词 。词中通过一座府邸的变迁,寄寓了对故朝兴亡的伤感。元朝崇信佛教
-
《菊花·采菊》咏菊花诗鉴赏 李建勋簇簇竟相鲜
-
短歌行陆机【原文】置酒高堂,悲歌临觞[1]。人寿几何,逝如朝霜[2]。时无重至,华不再扬[3]。苹以春晖,兰以秋芳。来日苦短,去日苦长[4]。
-
【名句】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 语出《易·系辞下》。在平安的时候不能忘记危难,在生存的时候不能忘记灭亡,在安定的时候不能忘记混乱。
-
我的故乡在粤东大山中的一个客家山村,祖祖辈辈生活在大山里,所以父老乡亲被外界誉为大山里的客家人。从中原南迁落脚到大山里的故乡客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