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诗词名句 > 古诗名句

《题张校理画·[明]高启》原文与赏析

作者:song来源:互联网更新时间: 阅读:0

 《题张校理画·[明]高启》原文与赏析

[明]高启

寒色初凝野,秋声忽在林。

遥山不能见,只为晚烟深。

校理,官名,掌校理宫廷藏书。张校理,其名不详。这是一首题画诗,我们看不到画的原作,但从这首诗的描摹中可以想象到整幅画面:近处是辽阔的原野,已抹上一笔萧条的秋色;原野上有一片树林,木叶开始由青泛黄,远处是连绵起伏的山,但暮霭沉沉,如烟如织,遮住我们的视线,人们能看到的仅是朦胧一片。

诗的起句“寒色初凝野”,摄取了一个广角镜头,将广袤的原野呈现在人们面前。“寒色”即秋色,秋天降临到原野上,原野已不复夏日风光,草木不再是那么满目滴翠,这句从视觉角度切入画面,写秋天的色彩。一个“凝”字,入木三分地传达出原野的秋光,如油彩凝结在画面上,秋色凝聚在原野上,可见秋意的浓郁。而“初”字,又准确地勾画出夏秋交替之时的园田风光,这时秋风袅袅,草木摇落,寒意袭人。第二句“秋声忽在林”,从听觉方面渲染时序更替,秋气逼人。“忽”承前句的“初”字,写人因从夏入秋,在不经意中忽然间听到秋声作于林中,秋意被点染得浓郁了,这儿化用庾信的文句:“树树秋声,山山寒色”(周谯国公夫人步陆孤氏墓誌铭)。秋声指秋天的风声、落叶声和虫鸟声等,它是秋天的典型意象,很难确切地将它描绘,唯欧阳修在秋声赋中对其作了淋漓尽致的描摹:“初淅沥而萧飒,忽奔腾而澎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鏦鏦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自此之后,人们对秋声的内涵有了比较具体可感的体味,以秋声写秋天也屡见不鲜。但高启能跳出仅以视觉写画面的窠臼,突发奇想,看到画面上的秋景似乎听到萧瑟的秋声,并将这种通感诉诸笔端,新颖奇特,嚼之有味。

如果说诗的前两句是描绘画上的近景,后两句“遥山不能见,只为晚烟深”即是状写远景。近处原野、树林沐浴在秋光中,远处的山也必然是廖廓清秋,但这仅是共性,秋天的山该有它自己的特点,然而人们却看不到。一是因其遥远,二是因杳霭弥漫,所以“不识庐山真面目。(苏轼题西林壁)。

诗以“晚烟”为屏障,将眼前看得到的有限秋色拓深至目力难及的遥山,咫尺画图展现了天涯秋色,不仅拓宽了画境,而且使欣赏者在把玩诗句的同时有所感悟:客观事物的真相往往会被表象所掩盖,欲真正把握事物的实质,切不可被“晚烟”这样的障眼法所迷惑。诗人作诗时未必有什么寓意寄托或刻意明理,而形象大于思维,诗作留给人的遐思也就深长。

赵翼曾评高启的诗,谓其传情写景“细腻风光,看似平易,实则洗练功深”(瓯北诗话),这首诗正体现出这样的风格。

猜你喜欢
  • 《山茶花》鉴赏

    作者: 刘文田

  • 诗词作品《梦游天姥吟留别》鉴赏和精讲

    李白 海客谈瀛洲, 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 云霓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 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 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 一夜飞渡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 送我至剡

  • 一、藏头- 修辞艺术

    藏去的本词在词语的开头,匿去本词,用后半截替代,或凭读者会意补出。 1. 真正糊涂的是徐某,快到不惑之年,仍 “惑”得要命。他不顾老婆的极力反对,一借就是一万元,昏头昏脑地交给了张建洪。(《文摘报》1

  • 咏花诗词之《临江仙 赏芍药》全诗原文鉴赏

    曹勋 嫩绿阴阴台榭映,南风初送清微。杨州花市进芳菲。丝头开万朵。玉叶衬繁枝。自是诗人佳赠意,花王香借余姿。翠红深展奉瑶卮。何妨沉醉赏,天与伴春晖。 宋代芍药大盛于世,仅次于牡丹。韩琦在《和袁陟节推龙兴

  • 杜甫《大云寺赞公房四首》全诗赏析

    心在水精域,衣沾春雨时。洞门尽徐步,深院果幽期。到扉开复闭,撞钟斋及兹。醍醐长发性,饮食过扶衰。把臂有多日,开怀无愧辞。黄鹂度结构,紫鸽下罘罳。愚意会所适,花边行自迟。汤休起我病,微笑索题诗。细软青丝

  • 王昌龄《观江淮名胜图》全诗赏析

    刻意吟云山,尤知隐沦妙。远公何为者,再诣临海峤。而我高其风,披图得遗照。援毫无逃境,遂展千里眺。淡扫荆门烟,明标赤城烧。青葱林间岭,隐见淮海徼。但指香炉顶,无闻白猿啸。沙门既云灭,独往岂殊调。感对怀拂

  • 苏轼《送表忠观钱道士归杭》全诗鉴赏

    〔熙宁十年,诏以龙山废佛祠为表忠观。元丰二年,通教自杭来,见予于吴兴。问:“观亦卒工乎?”曰:“未也,杭人比岁不登,莫有助我者。”余曰:“异哉,杭人重施轻财,是不独为福田也,将自托于不朽,今岁成矣,子

  • 李白《留别于十一兄逖裴十三游塞垣》全诗赏析

    太公渭川水,李斯上蔡门。钓周猎秦安黎元,小鱼鵕兔何足言。天张云卷有时节,吾徒莫叹羝触藩。于公白首大梁野,使人怅望何可论。既知朱亥为壮士,且愿束心秋毫里。秦赵虎争血中原,当去抱关救公子。裴生览千古,龙鸾

  • 《题秋江独钓图》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题秋江独钓图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简析这首题画诗是诗人早年应朋友邀请为《秋江独钓图》所

  • 韩愈《过始兴江口感怀》全诗赏析

    忆作儿童随伯氏,南来今只一身存。目前百口还相逐,旧事无人可共论。

相关栏目:
  • 古诗名句
  • 情诗名句
  • 咏花名句
  • 名言警句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文化杂谈 | 经典文摘 | 情诗名句 | 古诗名句 | 标签聚合

    本站资源均收集整理于互联网,其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您权利的资源,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及时撤销相应资源,邮箱1687462752@qq.com

    Copyright © 2012-2022 开心文学网 版权所有 皖ICP备202200797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