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居读书作·[清]赵翼》原文与赏析
[清]赵翼
人面仅一尺,竟无一相肖;
人心亦如面,意匠戛独造。
同阅一卷书,各自领其奥;
同作一题文,各自擅其妙。
这是清代诗论家赵翼表述读书感想的组诗中的一首,阐发了创作和欣赏中的独创性问题,“意匠戛独造”是全诗之诗眼所在。
诗所包含的文艺哲理相当深邃,但诗人却从通俗的人所共知的现象入手,渐次导入哲理的诗核。
“人面仅一尺,竟无一相肖”,这是一个至为常见的生活现象,人的外在肖像没有一个是相同的。“肖”乃类似之意。人总是以其独特的互不类混的性格、相貌而出现。这两句诗是对生活现象的发现,包含着一定的生活哲理意识。但诗人的本意不是就“人面”本身进行议论,乃是以此为比兴,导入他所阐发的文艺哲理。第三句“人心亦如面”,兜住一、二两句,且把意思生发开去。心亦如面,形形色色,各不相同。兴发于“面”而意归于“心”,上下诗句之间具有内在的表里联系。以习见之现象说明深刻之道理。“意匠戛独造”的诗的哲理之光突然焕发,生活之理遂升华为文艺之理。这是对文艺创作主体——人——心的确证。前设之比喻服务于这一艺术命题。“意匠”即文艺创作的构思,陆机的文艺专论文赋曰:“意司契而为匠”。“戛独造”即“戛戛独造”,是独特创造之意。韩愈答李翊书云:“惟陈言之务去,戛戛乎其难哉。”人面不同,以个体形式存在;人心亦不同,也以个体形式存在。而文艺创作和鉴赏是一种思维现象,因此,同样以个体独特形式存在。面之于心的比喻不是一般的用喻,而是联系着创作心理来设置的,内在的关联十分密切而巧妙。
“意匠戛独造”,安设在诗的中间部位,揽上承下,后四句在意脉上承接此句,却分创作和鉴赏两个层面展开。“同阅一卷书,各自领其奥”,对于同一欣赏对象来说,欣赏者的心理结构和心理因素不同,就会作出不同的“同化”,获取不同的奥义和体味。这是为不同的“心”所规范的,它的认知深度已触及到“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现代鉴赏学的层次上。鉴赏是如此,创作上也是这样,“同作一题文,各自擅其妙”,主体心理不同,创作上则作出不同选择,各擅胜场,出现同题不同境的多样化风姿。
这首文艺哲理诗阐发了文艺创作和欣赏中的独创性问题。借喻明旨,喻浅旨深,文词通俗却所阐命题重大,不作空洞说教,从习见现象入手,挑出本旨,娓娓而谈中,将深邃之理输入人脑之中。
-
10岁那年,我在一次作文比试中得了第一。母亲那时候还年轻,急着跟我说她自己,说她小时候的作文作得还要好,老师甚至不相信那么好的文章会是她写的。老师找到家来问,是不是家里的大人帮了忙。我那时可能还不到1
-
苏轼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
-
吴文英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登楼。年事梦中休。花空烟水流。燕辞归、客尚淹留。垂柳不萦裙带住,漫长是、系行舟。 梦窗于理宗绍定五年(1232)入苏州仓台幕
-
《而今而后,庶几无愧。》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元稹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元稹(779—831),字微之,河南河
-
圣人与天通,有诏宽狱市。好语夜喧街,湿云朝覆砌。纷然退朝后,色映宫槐媚。欲夸剪刻工,故上朱蓝袂。我方执笔待,未敢书上瑞。君犹伏阁争,高论亦少慰。霏霏止还作,盎盎风与气。神龙久潜伏,一怒势必倍。行当见三
-
出门在外 出门在外,遇到些意想不到的事情,这也是在所难免。 一个人在家的时候,可以消消停停,悠然自得,遇事不慌,出了门却常常由
-
未尝按黜一吏【原典】陈文惠①公尧佐,十典②大州,六为转运使③,常以方严肃下,使人知畏而重犯法。至其过失,则多保佑之。故未尝按黜(ch
-
《人雁吟》题下原有三字“悯饥也”是诗小序。这种标题办法唐人新乐府也普遍采用过,如白居易《新乐府》的《杜陵叟》“伤农夫之困也”。元顺帝至正十八年(1358),陕西的鄜州、凤翔、岐山皆大旱,出现了人食人的现象,诗约作于此时。其写作目的,主要是反映严酷的社会现实,本来应着力写饥民。然而诗人别出心裁,诗中人
-
三树稚桑春未到,扶床乳女午啼饥。潜销暗铄归何处?万指侯家自不知。 作品赏析万指:一作万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