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游天姥吟留别》禅思哲理诗赏析
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①
海客谈瀛洲②,烟涛微茫信难求③。
越人语天姥④,云霞明灭或可睹⑤。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⑥。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⑦。我欲因之梦吴越⑧,一夜飞度镜湖月⑨。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⑩。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慄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怳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注释】
①李白:见远别离。
②海客:浪迹海上之人。瀛洲:传说中的东海仙山。
③微茫:隐约迷茫、模糊不清的样子。信:实在。难求:难以寻访。
④越:指今浙江一带。
⑤明灭:时明时暗。
⑥拔:超越。赤城:山名,在今浙江天台县北,为天台山的南门,土色皆赤。
⑦“天台”二句:天台:山名,在今浙江天台县北。四万八千丈:形容天台山很高,是一种夸张的说法,并非实数。此:指天姥山。意为巍然高耸的天台山同天姥山一比,好像矮了一截。
⑧之:天姥山及其传说。
⑨镜湖:又名鉴湖,在今浙江绍兴县南。
⑩剡溪:水名,在今浙江嵊县南,曹娥江上游。
谢公:指谢灵运,南朝刘宋时期的诗人,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曾任永嘉太守,后移居会稽。他游览天姥山时曾在剡溪住过,所作登临海峤诗有“瞑投剡中宿,明登天姥岑”之句。
渌水:清水。
谢公屐:指谢灵运游山时穿的一种特制木鞋,鞋底下安着活动的锯齿,上山时抽去前齿,下山时抽去后齿。
青云梯:形容高耸入云的山路。
半壁:半山腰。
天鸡:述异记卷下:“东南有桃都山,上有大树名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上有天鸡。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则鸣,天下之鸡皆随之鸣。”
瞑:黄昏。
“熊咆”二句:可解为:熊咆龙吟,震荡着山山水水,使深林和山峰都惊惧战栗。也可解为:在这样熊咆龙吟的山林中,人的心灵被震惊了。殷:充满。
列缺:闪电。
洞天:神仙所居的洞府,意谓洞中别有天地。石扉:即石门。訇然:形容声音很大。
青冥:青天。
金银台:神仙所居之处。史记·封禅书载:据到过蓬莱仙境的人说,那里“黄金银为宫阙”。
“霓为衣”二句:屈原九歌·东君:“青云衣兮白霓裳”。傅玄吴楚歌:“云为车兮风为马”。
“虎鼓瑟”二句:猛虎弹瑟,鸾鸟挽车。鸾:传说中凤凰一类的鸟。如麻:形容很多。
“惟觉”二句:梦醒后只剩下眼前的枕席,刚才梦中的烟霞美景都已消失。
君:指东鲁友人。
“且放”句:我且把白鹿放养在青山上,欲远行时就骑它去访问名山。
【诗本事】
殷璠河岳英灵集收此诗题为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后世版本或题为梦游天姥吟留别诸公,或作梦游天姥吟留别,或作别东鲁诸公。这首诗作于出翰林之后。天宝三载(743),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这是李白政治上的一次大失败。离长安后,曾与杜甫、高適游梁、宋、齐、鲁,又在东鲁家中居住过一个时期。这时东鲁的家已颇具规模,尽可在家中怡情养性,以度时光。可是李白没有这么做,他有一个不安定的灵魂,他有更高更远的追求,于是离别东鲁家园,又一次踏上漫游的旅途。这首诗就是他告别东鲁诸公时所作。虽然出翰林已有年月了,但政治上遭受挫折的愤怨仍然郁结于怀,所以在诗的最后发出那样激越的呼声。天姥山,在今浙江新昌县东五十里,东接天台山。传说曾有登此山者听到天姥(老妇)歌谣之声,故名。
【赏评】
这是一首游仙诗。诗一开始先写古代传说中的海外仙境——瀛洲,虚无缥缈,不可寻求;天姥山耸立天外,直插云霄,是越东灵秀之地,据说登山的人可以听到仙人天姥的悠扬歌声。天姥山在浮云彩霓中时隐时现,与天台山相对,峰峦峭峙,仰望如在天表,冥茫如堕仙境。有名的天台山虽足有四万八千丈之高,却倾斜着如拜倒在天姥的足下一样,它巍巍然似乎比五岳还更挺拔。流岚雾霭,如梦如幻,仿佛在月夜清光的照射下,我飞渡过明镜一样的镜湖。明月把我的影子映照在镜湖之上,又送我降落在谢灵运当年曾经歇宿过的地方,这里绿水荡漾,凄清的猿猴鸣叫在谷中回荡。穿上谢灵运当年特制的木屐,登上谢公当年曾经攀登过的石径——青云梯。石径盘旋,深山中光线幽暗。登临到半壁,蓦然抬头,只见海日升空,远处传来天鸡高唱,曙色似将而来。山花迷人、倚石暂憩之中,忽觉暮色降临,旦暮之变何其倏忽。暮色中熊咆龙吟,震响于山谷之间,深林为之战栗,层巅为之惊动。在令人惊悚不已的幽深暮色之中,霎时丘峦崩摧,一个神仙世界訇然中开,洞天福地于此出现。云之君披彩虹为衣,驱长风为马,虎为之鼓瑟,鸾为之驾车,奔赴仙山的盛会来了。群仙似乎列队迎接我的到来。金台、银台与日月交相辉映,景色壮丽,异彩缤纷,何等的惊心炫目,光耀夺人!忽然间,仙境倏忽消失,梦境旋亦破灭。我在惊悸中返回现实,才发现自己沉甸甸地躺在枕席之上。自古以来,万事万物都像这梦幻一样倏忽即逝。最能抚慰心灵的是“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徜徉山水的乐趣才是最快意的。我怎能低首媚声地去攀附权贵,使自己毕生不得欢颜呢?
这首诗的内容丰富、曲折、奇谲、多变,形象辉煌流丽,缤纷多彩,构成了全诗的浪漫主义华赡情调。历代以来为人传诵,被视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
【诗评选辑】
①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评云: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太白梦游天姥吟、远别离等,子美不能道。
②清·高宗敕编唐宋诗醇卷六:七言歌行,本出楚骚、乐府,至于太白,然后穷极笔力,优入圣城。昔人谓其以气为主,以自然为宗,以俊逸高畅为贵,咏之使人飘扬欲仙。而尤推其天姥吟、远别离等篇,以为虽子美不能道。盖其才横绝一世,故兴会标举,非学可及,正不必执此谓子美不能及也。此篇夭矫离奇,不可方物,然因语而梦,因梦而悟,因悟而别,节次相生,丝毫不乱。
③清·应时李诗纬卷二:粘接变化见手腕之力。
④清·方东树昭昧詹言卷一二:陪起,令人迷。“我欲”以下正叙梦,愈唱愈高,愈出愈奇。“失向”句,收德。“世间”二句,入作意,因梦游推开,见世事皆成虚幻也;不如此则作诗之旨无归宿。留别意只末后一点。韩记梦之本。
-
这首小诗超越了男女情事的描写,它敏锐地抓住了送别中有时会出现的一种情景,传达了一种淡淡的哀愁。诗人用了《春江曲》这个题目。
-
青蛉行寄内 作者: 杨慎
-
原名《生死不明的人(一译《失踪者》)。写于1912-1914年,1927年出版,是奥地利表现主义*作家弗兰兹·卡夫卡*的未竟长篇。 小说的主人公是
-
《敦行节俭,以示万邦。》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王勃:入蜀纪行诗序 王勃总章二年五月癸卯,余自长安观景物于蜀,遂出褒斜之隘道,抵岷峨之绝径,超云溪,历翠阜,迨弥月而臻焉。若乃采江
-
指叶赛宁*诗作中描绘的客观形象系统,这些形象大致有这样几个部类:1、民间形象:反映俄罗斯农村风光、人民生活、农民的气质与形象;2、意
-
《浣溪沙》·苏轼 苏轼 惭愧今年二麦丰,千畦细浪舞晴空。化工余力染夭红。归去山公应倒载,阑街拍手笑儿童。甚时名作锦薰笼? 这首《浣溪沙》词是元丰元年(1078),苏轼在徐州任太守时所作。在这首词中,作
-
官署名。原名武德司,太平兴国年间改今名。长官皇城使,为寄禄武阶官之一。派干当官主管本司公事。政和年间改武臣寄禄官阶,改皇城使为武功大夫,副使为武功郎。皇城司干当官,由武功大夫以上及内侍都知、押班充任。
-
《浣溪沙》是苏轼的一首世态炎凉的诗,诗人用婉约的笔触写出人生的无常与沧桑。诗中流露出对时光的悲叹和对逝去岁月的追忆之情。苏轼以独特的艺术手法描绘出了一个寂寞、苦涩的人生境界。通过诗人的抒发,展现了人生百态和命运无常。诗句凄楚而悲怆,唤起读者对自身生命意义的思考。整首诗意境深远,语言简洁明快,让人读后深有感触。苏轼运用了寥寥数语,表达出对人生的深沉思考和对命运的无奈。这首诗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感与哲理感,读来令人陶醉。
-
晨趋紫禁中,夕待金门诏。观书散遗帙,探古穷至妙。片言苟会心,掩卷忽而笑。青蝇易相点,白雪难同调。本是疏散人,屡贻褊促诮。云天属清朗,林壑忆游眺。或时清风来,闲倚栏下啸。严光桐庐溪,谢客临海峤。功成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