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纲《春江曲》送别诗
春江曲·萧纲 客行只念路,相争度京口。 谁知堤上人,拭泪空摇手。
古来写送别的诗正不知有多少。或是写送者“瞻望弗及,泣涕如雨”(诗经·邶风·燕燕)的哀伤,或是写行人“将去复还诀”(鲍照代东门行)的留恋,或是如“凄凄留子言,眷眷浮客心”(谢惠连西陵遇风献康乐)那样,兼写送者与行者的悲凄。萧纲此首春江曲却有些特别:他一面写送者伫立堤上,拭泪摇手;一面写行者熙熙攘攘,争着上船渡过京口(在今江苏镇江,当时是大江南北交通要道)。送者肝肠痛断,多么希望行人再回头看她一眼;行者却什么也顾不上,只一心想着上路。静与动,凄清与喧闹,多情与寡意,全诗便由这些矛盾着的因素构成。
五言四句,朴素得犹如口语,也精炼到了极点。“客行只念路”的“只”字,叫人知道堤上的情人并不在他念中。“相争度京口”的“相争”二字,使人联想到渡口的喧嚣,同时也和“只念路”呼应——一个人在那种紧张的气氛中往往无暇顾及其他。“谁知”二字,衬出了“堤上人”被撇在一旁的凄清。“空摇手”的“空”字,不但表明那行人并未报以同样的动作,而且暗示他当时也没有怀着同样的心情,越发显得堤上人的枉自多情。五言四句是南朝民歌吴声、西曲常用的形式,萧纲此首当然是受其影响。但用字的精确和富于暗示性,却又显示出文人诗的特色,也使诗显得含蓄,有言外之意。
我们还想起西曲歌·那呵滩中的两首:“闻欢下扬州,相送江津湾。愿得篙橹折,交郎到头还。”“篙折当更觅,橹折当更安。各自是官人,那得到头还?”这是男女倡答之词。女子痴情而那男子却给她泼了冷水。萧纲是否受到这两首小诗的感发而作此春江曲的呢?可能是,但亦未必。看来他的灵感主要还是来自亲身经历或亲眼所见。那呵滩写的是男女间的事,一看便知;春江曲则除了“堤上人”显得柔弱的形象使人感到是一位女子外,并无明确的语句说明是女子送别情人。若不是它被选入玉台新咏这部专录与女子有关诗歌的总集,我们甚至不妨看成是写一般的相送情景。行人的“只念路”而不顾念堤上之人,也可能是由于争着渡江的特定环境,而不是他的薄情。可以说,这首小诗超越了男女情事的描写,它敏锐地抓住了送别中有时会出现的一种情景,传达了一种淡淡的哀愁。诗人用了春江曲这个题目。春日的江流本该给人生意盎然的明快之感,但诗中写的却是离别的愁绪。作者似乎从这种反差中品味到一种难以把捉的怅惘。诗人的心灵实在是敏感的。
-
四海齐名白与刘,百年交分两绸缪 ① 。 同贫同病退闲日 ② ,一死一生临老头 ③ 。 杯酒英雄君与操 ④ ,文章微婉我知丘 ⑤ 。 贤豪虽殁精灵在,应共微之地下游 ⑥ 。 今日哭君吾道孤,寝门泪满白髭
-
淮水出桐柏,山东驰遥遥千里不能休;淝水出其侧,不能千里百里入淮流。寿州属县有安丰,唐贞元时县人董生召南隐居行义于其中。刺史不能荐,天子不闻名声。爵禄不及门,门外惟有吏,日来征租更索钱。嗟哉董生朝出耕夜
-
写月图黄罢,凌波拾翠通。镜花摇芰日,衣麝入荷风。叶密舟难荡,莲疏浦易空。凤媒羞自托,鸳翼恨难穷。秋帐灯花翠,倡楼粉色红。相思无别曲,并在棹歌中。
-
共公赫怒,天维中摧。鲲鲸喷荡,扬涛起雷。鱼龙陷人,成此祸胎。火焚昆山,玉石相硾。仰希霖雨,洒宝炎煨。箭发石开,戈挥日回。邹衍恸哭,燕霜飒来,微诚不感。犹絷夏台。苍鹰搏攫,丹棘崔嵬。豪圣凋枯,王风伤哀。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小身板经不起折腾歇后语,内容包括高尔夫球歇后语和迷语词,歇后语大全及答案,歇后语小母牛洗桑拿。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里外瞎子进烟馆摩登。(摸灯) 空中布袋装疯。(装风) 宋江的军师无用。(吴用) 老太婆上鸡窝笨蛋。(奔蛋) 卖草帽
-
这首诗,叙离别而全无依依不舍的离愁别怨,写得慷慨激昂,议论滔滔,形象丰满,别具一格。 “丈夫非无泪,不洒离别间”,下笔挺拔刚健,调子高昂,一扫送别诗的老套,生动地勾勒出主人公性格的坚强刚毅,真有一种“直疑高山坠石,不知其来,令人惊
-
【生卒】:1907—1965【介绍】: 法国当代作家、戏剧家和记者。出生于兰斯,在那里度过青少年时代。早年攻读哲学,在高等师范学校学习,接
-
秋夕 作者: 杜牧 【原诗
-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 法于阴阳, 和于木数, 食饮有节, 起居有常, 不妄作劳, 故能形与神俱, 而尽终其天年, 度百岁乃去, 今时之人不然也, 以酒为浆, 以妄为常, 醉以入房, 以欲竭其精, 以耗
名言: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 法于阴阳, 和于木数, 食饮有节, 起居有常, 不妄作劳, 故能形与神俱, 而尽终其天年, 度百岁乃去, 今时之人不然也, 以酒为浆, 以妄为常, 醉以入房, 以欲竭其精
-
腊雪一尺厚,云冻寒顽痴。孤城大泽畔,人疏烟火微。愤悱欲谁语,忧愠不能持。天子号仁圣,任贤如事师。凡称曰治具,小大无不施。明庭开广敞,才隽受羁维。如日月恒升,若鸾凤葳蕤。人才自朽下,弃去亦其宜。北虏坏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