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寒松·[南北朝]范云》原文与赏析
[南北朝]范云
修条拂层汉,密叶帐天浔。
凌风知劲节,负霜见直心。
咏寒松的作者范云(451—503),字彦龙,南乡舞阴(今河南沁阳)人。仕齐官至广州刺史。入梁为吏部尚书。钟嵘诗品中称范诗“清便宛转,如流风回雪”。有文集30卷。
这是一首咏物言志诗,同时讲了一个人的立场、意志和品格,只有通过严峻的斗争考验才能显示出来的哲理。
诗的一、二两句写松的高大。“修条拂层汉”,“修条”即长条,指松枝漫长。“密叶帐天浔”,“天浔”即天边。“帐”用为动词,笼罩之意。此松高达云汉,枝拂层霄,叶荫天边,可谓既高又大了。诗的后两句写松的品格,从“寒”的外界条件中显出。只有“凌风”才知其“劲节”,“负霜”后才见出“直心”。松受风的侵袭,不随之偃伏,不因而折断,足见其节之劲。松遭霜打,青翠如故,生机盎然,足显其心之直。“节”与节操的节双关,“节”写其品性,“心”言其思想,两者都写松的内在品格。
“岁寒而后知松柏后凋也”自从孔子首言松柏之品后,一直为人承传;加之松柏为生活中常见之物,松耐霜雪又为植物界各物相比中卓立形象,故这就形成了我国传统的文化心理,历来吟咏同一主题的作品比比皆是。范云此诗,不同常规的将松与那些落叶乔木相比,而从其自身的高大方面创设对比条件,构思上另辟了蹊径,哲理上深进了一层。诗人先以夸张手法极言松之高与大,然后以理语揭示内在原因。正因为有劲节御风、直心抗霜,才不致一受风侵便折断,一直高耸入云;才不致一受霜便枯萎,一直葱翠碧绿。“修条”与“密叶”根之于“劲节”、“直心”。同时,此诗也启发人们,居于高位者,权重势大,如果没有“劲节”与“直心”,那么很有可能“凌风”便折,“负霜”即萎。本诗哲理内涵丰富,故虽迳以理语出之,却颇令人赏爱。
-
【原题】:封州大率园不蔬人采小蓼食之叶尖而细号尖头蓼亦谓之辣蓼误食往往杀人又春水肥时河豚鱼极贱二物郡人所酷嗜也作诗自戒河豚本草一名胀肚鱼
-
经 一 明主之道,如有若之应密子也 ① 。人主之听言也,美其辩;其观行也,贤其远。故群臣士民之道言者迂弘,其行身也离世。其说在田鸠对荆王也 ② 。故墨子为木鸢,讴癸筑武宫。夫药酒忠言,明君圣主之以独知
-
群盗至今日,先朝忝从臣。叹君能恋主,久客羡归秦。黄阁长司谏,丹墀有故人。向来论社稷,为话涕沾巾。
-
这首诗是吕本中的代表作,无论是抒情还是写景,都写得流转自然,为历来选家所重。 首句的“病起多情”是全诗的主脑,“病起”是身体状况,“多情”是因为病,因为春怀,还有门外的春景。一个人缠绵病榻多日,今天身体好些,能够出外走走,而外面是足
-
著名的声乐专家苏林教授发现了一件奇怪的事情:在这次参加考试的二百多名合唱训练班学生中间,有一个二十岁的女生陈伊玲,初试时成绩十分优异,声乐、视唱、练耳和乐理等课目都列入优等,尤其是她的音色美丽和音域宽
-
沈如筠雁尽书难寄, 愁多梦不成。愿随孤月影, 流照伏波营。沈如筠,句容(今江苏句容)
-
两两戏沙汀,长疑画不成。锦机争织样,歌曲爱呼名。好育顾栖息,堪怜泛浅清。凫鸥皆尔类,惟羡独含情。
-
【3504】中国做对了什么(周其仁著,中国计划出版社,15 8万字,2017年5月第1版,45元)△共4辑:①成就与挑战;②企业家精神;③国企改革
-
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
-
[清] 严 复 英国名学家穆勒约翰有言 ② :“欲考一国之文字语言而能见其理极 ③ ,非谙晓数国之言语文字者不能也。”斯言也,吾始疑之,乃今深喻笃信 ④ ,而叹其说之无以易也。岂徒言语文字之散者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