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戌正月十四日书所见,来日惊蛰节·[宋]张元幹》原文
[宋]张元幹
老去何堪节物催,放灯中夜忽奔雷。
一声大震龙蛇起,蚯蚓虾蟆也出来。
张元幹,号芦川居士,南宋初年著名词人。靖康年间曾做抗金名将李纲的属官。李纲被罢职,张元幹也遭贬斥。后任将作少监,高宗时因避谗而弃官还乡。胡铨上书请斩秦桧,被编管新州,张元幹写著名的贺新郎词为之送行,因此得罪了秦桧而被除名。这是一位把一生都系于抗金斗争的爱国志士。还乡后,仍关心国事,写下了不少激昂慷慨的诗词。甲戌正月十四日书所见,来日惊蛰节就是一篇看似平淡,却包涵深刻哲理,寄寓无限感慨的诗篇。
此诗写于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1154),作者已是六十四岁的老翁,弃官回乡也已二十多年了。时光如梭,风刀霜剑,壮怀激烈的诗人早已鬓发苍然。新春之际,佳节频频,新年刚过,元宵又临。可是,年迈的诗人已对岁月时光别有一番感触:“老去何堪节物催”,孩提时代盼年望节的心绪早已不存,只感到节物催老,时光逼人。起句看起来有些低沉,却也揭示了“岁月不饶人”的客观规律。对句宕开一笔,写诗人元宵前夜看灯的所见所闻。这一年的正月十五恰逢惊蛰,春雷不失时机地在这华灯齐放的夜晚轰鸣起来。这一声春雷引起诗人浮想联翩,道出了富有哲理的结句:“一声大震龙蛇起,蚯蚓虾蟆也出来。”从表面上看,这句诗是说惊蛰已到,春雷滚滚,蛰伏冬眠的各种动物都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大到龙蛇,小至蚯蚓虾蟆,都乘着春暖花开之际开始活动。诗人所说的是一种自然现象,其中却蕴含了丰富的哲理:世间的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这种相互的联系和作用构成了物质的运动。一事物出现的同时,与之相联系的另一些事物也会出现,这是事物运动发展的自身规律所决定的,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惊蛰已到,春雷响起,无论是龙蛇还是蚯蚓虾蟆,都会随着季节时令的变化而规律性的出现,这样的自然规律是任何生物也违反不了的。正像李白日出行所说:“万物兴歇皆自然。”龙蛇这样的庞然大物出现了,蚯蚓虾蟆也会出现。在诗人塑造的意象中,龙蛇无疑是值是得推崇的事物,古人常以龙蛇喻非常之人,而蚯蚓虾蟆一定是猥琐鄙屑的代表。在一定的条件下,好的、坏的、美的、丑的、崇高的、猥琐的,都会同时出现,鱼龙混杂,珠目掺半,这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从诗人塑造的意象中,人们可以联想到这样的现实:一场大的社会变革,往往如同大江东去,泥沙俱下。民族志士们可以在大的变革中脱颖而出,成为时代的弄潮儿,成为社会发展的推动者。但是,也会有少数跳梁小丑,在社会和时代的变革中成为不齿于人类的渣滓。这不也是“一声大震龙蛇起,蚯蚓虾蟆也出来”吗?
这首绝句读来平淡,接近口语,所述也是极常见的自然现象,然而这种自然现象中却包含了普遍存在的、任何力量也无法改变的自然法则。诗人捕捉到这个闪光点,把它写进诗篇,就使全诗熠熠闪光,发人深省。苏轼曾称吴道子的画说:“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对张元幹的这首诗也同样可以移用这句赞语。
-
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这首诗写夏初江南乡村景致,作者所选取的景色以及观望的窗口,都是江南所特有的,“绿遍山原白满川”,这是典型的南国夏景,起伏环绕的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夏天律诗-古诗词网,内容包括描写夏天的七言律诗5首,关于夏天的七言律诗,描写夏天的诗句唐诗五言律诗。原文: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出
-
竟日雨冥冥,双崖洗更青。水花寒落岸,山鸟暮过庭。暖老须燕玉,充饥忆楚萍。胡笳在楼上,哀怨不堪听。白狗斜临北,黄牛更在东。峡云常照夜,江月会兼风。晒药安垂老,应门试小童。亦知行不逮,苦恨耳多聋。
-
【3648】问题与方法:中国当代文学史研究讲稿(洪子诚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42万字,2015年10月第1版,48元)△系“三联讲坛”文
-
毛泽东诗词《七律·和周世钊同志 ① 》原文|译文|注释|赏析 一九五五年十月 春江浩荡暂徘徊 ② ,又踏层峰望眼开 ③ 。 风起绿洲吹浪去 ④ ,雨从青野上山来 ⑤ 。 尊前谈笑人依旧 ⑥ ,域外鸡虫
-
【原题】:旧在杭时为冷起敬赋泉石歌乱后失之今起敬为协律郎邀予写旧作已忘而记其起三句因更足之
-
君王有意诛骄虏,椎破铜山铸铜虎。联翩三十七将军,走马西来各开府。南山伐木作车轴,东海取鼍漫战鼓。汗流奔走谁敢后,恐乏军兴污质斧。保甲连村团未遍,方田讼牒纷如雨。尔来手实降新书,抉剔根株穷脉缕。诏书恻怛
-
李德裕 寒塘数树梅,常近腊前开。 雪映缘岩竹,香侵泛水苔。 遥思清景暮,还有野禽来。 谁是攀枝客,兹辰醉始回。 这首忆寒梅是李德裕《忆平泉杂咏》组诗中一首。组诗共十首,具体写作年代,傅璇琮《李德裕年谱
-
文天祥乾坤空落落, 岁月去堂堂。末路惊风雨, 穷边饱雪霜。命随年欲尽, 身与世俱忘
-
宋玉 楚襄王游于兰台之宫 (1) ,宋玉、景差侍 (2) 。有风飒然而至 (3) 。王乃披襟而当之 (4) ,曰: “快哉此风! 寡人所与庶人共者邪5 ?”宋玉对曰: “此独大王之风耳,庶人安得而共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