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邪篇(节选)·[南北朝]何承天》原文与赏析
[南北朝]何承天
上邪下难正,众枉不可矫。
音和响必清,端影缘直表。
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意思是说作为统治者应当自己行为端正,自己行为正当,不发命令,事情也能行得通;自己行为不正当,即使是三令五申,别人也不会信从。司马迁在李将军列传一文中用李广仁爱带兵、身先士卒的事例,形象地说明了这个道理:“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何承天的上邪篇,则是用诗歌的形式阐发了这一哲理性的思想。
“上邪下难正,众枉不可矫”,这是全诗的发端,也是全诗中心之所在。“上邪下难正”,是说占据统治地位、领袖地位的人,如果己身不正,势必会影响一大批周围的人,其所处的地位愈高,其影响的范围就愈大,其危害也就愈深。这句诗的出句平实直朴,正如俗话所说“上梁不正下梁歪”,在表述和意蕴上都极为相似。这句诗的对句“众枉不可矫”,含蕴丰富,耐人寻味。“众枉”,是指许多人的不正直、不正派,“矫”,矫正,纠正。这里是说在统治地位的人己身不正,就会造成“众枉”的严重后果。一旦“众枉”出现,形成一种恶劣的社会风气,再想去纠正它,就十分困难了。这种“不可矫”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统治者自己也“枉”,故而不去纠,也不敢纠;二是上行下效,层层摹仿,自然也是官官相护,互不矫正,其后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诗人在严肃地指出“上邪”的危害之后,又不无深情地提出“上正”的理想,从正面阐述了好的表率带来好的结果:“音和响必清,端影缘直表。”音乐和谐,其声音自然清亮;影子端正,那是因为首先有直挺的“表”。这里的“表”是指古代测量日影的标竿。这句诗烘托了上句,从另一个侧面指出了“上邪下难正”的客观事实,为确立全诗的中心思想作了进一步的铺垫。作者这种对社会的看法来自哪里呢?显然是由于对历史的观察和对世事的了解,是从社会现实和历史教训中总结出来的经验。诗歌的以下部分就是回顾春秋以来的兴亡盛衰,指出只有统治者赏罚分明,国家才能昌盛;统治者身正影不斜,才能取得事业的成功。“汉宣隆中兴,魏祖宁三方”,大都是缘于这个道理。纵观全诗,作者不是抽象的说理,也不是就事论事,而是从历史事实、社会现实中概括出规律性的哲理,并引以为统治者的警策:“矧乃治天下,此要安可忘。”
这首诗大约写于1500年以前,然而,诗人以丰富的阅历总结出来的至理明言,至今还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和现实意义。
-
何逊的诗在梁代颇有影响,沈约曾盛誉其作,谓“每读卿诗,一日三复,犹不能已”。此诗的艺术水准,也当得起这番赞誉。题中的刘谘议,即刘孝绰,曾任谘议参军之职。他是与何逊齐名的诗人,当世有“何刘”之称,二人之间经常有唱和之作。 “旅人嗟倦游
-
一2015年3月22日,星期六。这一天,温暖和煦,阳光普照。济宁市霍家街小学五年级学生唐树榛在爸爸妈妈的陪伴下,来到位于凫山脚下邹城市的
-
与老无期约,到来如等闲。偏伤朋友尽,移兴子孙间。笔底心无毒,杯前胆不豩。唯馀忆君梦,飞过武牢关。
-
井上桐叶雨,灞亭卷秋风。故人适战胜,匹马归山东。问君今年三十几,能使香名满人耳。君不见三峰直上五千仞,见君文章亦如此。如君兄弟天下稀,雄辞健笔皆若飞。将军金印亸紫绶,御史铁冠重绣衣。乔生作尉别来久,因
-
万里游真倦,向来依故庐。宁亲迎卫女,设馔钓河鱼。奔诏身仍远,思家意不舒。班昭应有念,早上丐兄书。
-
唐宋词之刘克庄《贺新郎实之三和有忧边之语,走笔答之》原文、注释、译文和点评赏析
《贺新郎 实之三和有忧边之语,走笔答之》 国脉微如缕。②问长缨、何时入手,缚将戎主?③未必人间无好汉,谁与宽些尺度?④试看取、
-
张问陶《出峡泊宜昌府》诗词原文、赏析、解读 - 诗词绝句鉴赏
张问陶万山回首太崚嶒,此日余生问最能。送尽奇峰双眼豁,江天空阔看彝陵。作者张问陶是四川遂宁人,这诗是他从四川赴京过长江三峡后的即景抒情,写于船泊宜昌时。宜昌府治所在为今
-
施闰章:游九华记 施闰章昔刘梦得尝爱终南、太华、女几、荆山,以为此外无奇秀,及见九华,始自悔其失言。是说也,尝窃疑之。而李太白以山
-
分离 【原诗】:要分离,除非天做了地!要分
-
篱落疏疏一径深, 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 飞入菜花无处寻。 【注释】新市:地名。徐公店:姓徐的人家开的酒店。公,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篱落:篱笆。径:小路。深:深远。阴:树阴。急走:快速奔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