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史·[清]龚自珍》原文与赏析
[清]龚自珍
金粉东南十五州,万重恩怨数名流。
牢盆狎客操全算,团扇才人踞上游。
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
田横五百人安在,难道归来尽列侯!
龚自珍的诗文揭露社会黑暗,倡导更法革新,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和犀利的战斗性,尤以诗的价值为最高,开一代健康的诗风。这首咏史诗是于1826年1月写的,针对当时社会的黑暗有感而作。
诗里说,在长江下游江南一带繁华富庶的地区,统治集团的上层人物,过着豪华奢靡的生活,由于争名逐利,互相勾结与排挤,引起了纷纭复杂的恩怨,这种乌烟瘴气的状况,只有统治集团中的知名人士才有。陪伴权贵游乐的帮闲,追逐左右,因而操纵着整个谋划大权;惯于阿谀奉承的奸佞,花言巧语,所以全部占据着优越的地位。文士们离座而去,是因为害怕听到文字狱的事情;他们埋头著书,以求温饱。要是为功名利禄而去对最高统治集团抱过高的希望,那是不现实的。齐国田横的五百壮士在哪里呢?难道他们归附汉朝,就都能封上列侯吗?
本诗深刻揭露了统治集团趋炎附势的丑态,并指责了文士们在严酷的思想统治下,埋头读书只求一饱的庸俗。特别是诗人警告了文士们不要对最高统治者抱有幻想,这道出了求福反会贾祸的哲理。
统治集团的上层人物为了巩固和扩大名位与权势,总要党同伐异,或勾结利用,或打击排挤,在亲与疏、信与疑、友与敌之间,耍尽了手段,无所不用其极,这就使统治集团内部产生了激烈的矛盾冲突,从而结成“万重恩怨”。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以权谋私,这种因果联系的哲理认识,正是社会认识的体现。
自古投其所好,无往不顺。这些人言论上美言如流,极尽称扬之能事;行动上俯首贴耳,甘效犬马之劳;态度上媚容可掬,拍马逢迎犹嫌不足,因此善于见风使舵,讨取主子欢心,可“操全算”、“踞上游”,形成奸人弄权,正直遭压的黑暗政局。上上下下都隐恶扬善,谁还敢讲话!文字狱是文士们面前的高压电线,谁不害怕!“畏闻”,正是揭露了文字狱的罪恶。一般文士“著书都为稻粱谋”,自然不去谋求现状的变革。但却不可寄厚望于最高统治集团,因为有历史的教训可以记取。
纵观诗意是:旧社会统治集团倾轧排挤,都是为了谋求或保护自身的权利。最高统治者大兴文字狱,如去投靠,下场可悲。这就是说,文士们宁可求稳弃福,不可求福生祸。从这个角度理解,给人有哲理的启示。
-
恰当地引用古籍、经典里的语句、故事或典故。又称引用、用事、援引等。在说明事物的时候,适当征引典籍,能加强说服力和权威性,加深人们对文章的理解。运用故事来说明事物的方法也很常见,它能使文章更有情趣,娓娓
-
高山代郡东接燕,雁门胡人家近边。解放胡鹰逐塞鸟,能将代马猎秋田。山头野火寒多烧,雨里孤峰湿作烟。闻道辽西无斗战,时时醉向酒家眠。 作品赏析雨:一作雾。
-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馀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作品赏析【注解】:1、绿绮:琴名。晋傅玄《琴赋序》:“司马相如有绿绮。”相如是蜀人,弹者是蜀??僧,故
-
左思练都,张衡研京。(1)尊贤仰效,持柯伐斤。精骛八极,心游万仞。观古今于须臾,抚千里以一瞬。(2)搜古索今,史海钩沈。倾群言之沥液,漱六艺之芳润;(3)吟咏诵读,珠韵玉声。上推下敲,左酌右斟,含笔辍
-
翻翻联联衔尾鸦,荦荦确确蜕骨蛇。分畴翠浪走云阵,刺水绿针抽稻芽。洞庭五月欲飞沙,鼍鸣窟中如打衙。天公不见老农泣,唤取阿香推雷车。
-
何人树萱草,对此郡斋幽。本是忘忧物,今夕重生忧。丛疏露始滴,芳馀蝶尚留。还思杜陵圃,离披风雨秋。
-
【原题】:四月十日儿子翱来凤阳留一月遣归因令早营草堂殳山下为止息之所云
-
蚌方出曝 ② ,而鹬啄其肉,蚌合而拑其喙 ③ 。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 ④ 之。 ——《战国策·燕策二》 【注
-
想尔到边头,萧条正值秋。二年贫御史,八月古邠州。丝管闻虽乐,风沙见亦愁。望乡心若苦,不用数登楼。 作品赏析【注释】:原题:见敏中初到邠宁秋日登城楼诗,诗中颇多乡思,因以寄和(从殿中侍御史出副邠宁。)
-
【名句】闭门不管庭前月,分咐梅花自主张。 关上房门,不管月色多么好,也不观赏; 吩咐梅花自开自落,也不欣赏了。是说作者一心一意在作诗。 宋陈郁《苦吟》诗: “水驿荒寒天飞霜,夜深苦吟未成章。闭门不管庭